青城山东北十里处是后世闻名遐迩的都江堰,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直到王琅所生活的时代依然功能完好。让王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零八年举国同哀的那一场汶川八级地震中,位于地震震中地带的都江堰居然安然无恙,堪称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
既然经过都江堰,断没有匆匆略过的道理。在当地官吏的引导下,王琅带杜畿、郭嘉两人一同拜祭了都安县内的汉武帝祠,接着便来到被这个时代的人称为都安大堰、湔堰、金堤的都江堰。
古代的很多官员都是天下间的绝顶聪明人,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郡守,主持都江堰修建的李冰正是其中之一。
李冰到蜀郡上任之后,发现洪涝灾情是影响当地发展的最大阻力,于是刻苦钻研,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旷古绝今的水利学家,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方略,直到两千年后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率领蜀人修建的都江堰共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修好以后,困扰当地人民近千年的岷江水害彻底解决,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
都安县的官吏先引三人及后方的一干护卫参观了伏龙潭,兴致高涨地讲述李冰父子在这里制服岷江孽龙,平息岷江水患的神话传说;又引众人去看镇在江间的三神石人。
这三个石人本是李冰在世时命儿子制作来测量水位的,到了汉代石人损缺,水官重新建造了高及三米的三座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的雕像,算是对李冰的致敬。
一趟拜祭游览下来已近黄昏,青城山是去不了了。王琅看一眼若有所思的杜畿,就在能看见李冰石人的江边驻足问他:“伯侯对如何治理蜀郡可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杜畿从入蜀前就在思考,当下将自己的所有思考凝练成极简介的八个字:
“刑礼并重,赏罚分明。”
王琅有些惊奇地看了他一眼,诸葛亮治理益州的原则大约也就是这八个字,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理了理因江风吹乱的衣袍,她问道:“怎么说?”
“刘焉在益州阴图异计,施展小恩小惠招抚叛民,找借口杀死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试图借此树立威刑。益州士族无故枉死,与刘焉政权离心离德,这就是公子得到益州的原因。
然而这并不代表使用威刑就是错误的办法。
益州豪强专权自恣,久有其事。百姓不堪剥削,或投米贼,或依刘焉,刘焉就是利用这一点在益州立足,与豪强对抗。公子虽然凭借己方兵威与益州豪强的帮助拿下益州,但放任豪强肆虐绝不是能够长远的办法,而必须使用峻急的刑法打击豪强,重树法纪。”
王琅不为所动,拿汉高祖刘邦入关的事情向他问难:
“过去高祖入关,知道秦国百姓苦于秦法严苛很久,因此与百姓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偿命,致人伤残者和抢劫、偷盗者按罪论处,不再牵连亲人邻居。秦人大喜,争相拿牛羊酒食献给军士。我入益州,携带的兵力只有四万,而益州本土户口百万,若行峻法,恐失民望。”
杜畿毫不赞同,端正容色反驳:
“秦国法纪严明,条令繁琐,因此高祖能够用宽简济之。益州豪强目无法纪,任性妄为,用财势欺凌小民,导致益州境内米贼盛行,怨声载道。这时再用宽政,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王琅挑了挑眉,神色不怒自威:“豪强不服怎么办?”
“威之以法,教之以礼。”显然已经思考良久,杜畿给出的答案条理清晰而简洁扼要,“不教而诛谓之虐。依法治国,当先制定科条,宣之于众。可召益州士人中领袖群伦者共制法令,儒行见称者晓谕百姓,详尽解释科律禁令。使百姓皆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后,再依法惩治明知故犯、继续作恶者,树立威刑,让豪强不敢藐视法纪,目无尊长。对于才干杰出、抚民有功者,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公平奖赏。如此,则益州上下,强不侵弱,百姓皆能安居乐业,享受公子的恩惠。”
说完,杜畿直视王琅,以示自己的坚决。
王琅本是为了试探他对上豪强能有几分决心,这才故意刁难,听到这里,她不由击节叫好:“此论大善!”
在杜畿微微错愕的目光中,王琅生动诠释了民间翻脸如翻书的谚语,容光明亮,黑眸熠熠:“我已上书朝廷,荐伯侯为蜀郡太守。蜀郡有渔盐蜀锦之利,善治之足以资给全州之用。南阳日前募集到善于兴修水利的水官十五人,全部调拨给伯侯。重任在肩,愿伯侯勉之!”
“公子……”
王琅挥手打断了他的话,继续安排事务:“我下个月就会离开益州,返回南阳。文长我要带走,留兴霸领四千玄甲给你,路上招募的益州兵我带一万到南阳,余下全部留在益州。伯侯在蜀郡还缺什么,直接发书到南阳,我为伯侯配齐。我只有一个要求,三年之内,我要看到一个富足安定的蜀郡。”
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深深看了杜畿一眼,抚住他的肩膀勉励:“我欲于三年后调伯侯至司隶,不要让我失望。”
杜畿的喉头哽了哽,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最终化为一个抱拳,沉声道:
“诺!”
交代完蜀郡要务,王琅看向自伏龙潭起便一语不发的郭嘉,眉梢微微上挑:“奉孝有何感怀?”
郭嘉摇了摇头,沉默一会,眼眸如湖水:
“**莫大于兵戎,百年积累,一夕荡尽,有志之士当自励。”
前往绵竹的路上,王琅所率领的大军曾经困阻于广汉雒县。郭嘉当时献上中下三策,上策借夏季河水暴涨挖堤泄洪,将雒城里负隅顽抗的士卒全部淹成鱼鳖,一网捉了,不损伤己方的宝贵兵力;中策示敌以弱,诱敌出城,佯败后伏兵击之;下策欺敌无备,缺少守城器械,砍伐城郊树木打造投石车攻城。
之所以以泄洪为上策,是因为在以少制多的战争中,屠城、水火都是免不了的手段,自损一千,伤敌十万,有效拉平敌我双方差距,彻底根除后患。
白起若不将四十万赵兵全部坑杀,秦也不能在十年内统一天下。在很多情况下,对少数人的残忍,就是对多数人的仁德,纵使一般人不能理解,这位公子却应该理解。
然而王琅想都没想就选择了中策,这大大出乎了郭嘉的预料,甚至有种看错人之感。
纵然有天命相助,世间事到底不能尽如人意,这位公子的一路行走得太过顺遂,身上是否缺乏应对逆境的决心与狠辣?为了最终的大利,眼前的一点小惠又算的了什么?
楚得臣之忿,宋襄公之仁足以为戒!
郭嘉当时还想进谏,王琅却给出了一个无比奇怪的理由:
“有志之士,当以上士自励。”
简直莫名其妙。
然而,站在四百年修建的都安堰前,听着县中小吏对李冰无法掩饰的敬爱感激,看着岷江上往来穿梭的船只,感受着前人留下的脉脉恩惠,郭嘉的心情突然纾解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主语很明确,是天地和圣人。只有拥有像天地化育万物、圣人恩及众生那样至高无上的道德,才有资格把万物和百姓当成刍狗。他郭嘉有什么资格把百姓都看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居高临下地决定舍一取九?
他应该用上士的标准来勉励自己,竭尽全部智力思考十者皆全的可能,直到确认才能发挥到极致,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才选择退让一步思考。
虽然两者最终的结果可能都是舍一取九,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这种把每一个人当成人的心情,把每一分力用到极致的意志是不同的。他应该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勉励自己向上。
作者有话要说:最后一段话表述得还不够清楚,大致解释一下。
郭嘉的意思是,如果最终判断下来,还是屠城比较有利,那么也不需要犹豫,屠就屠了。但是在此之前,不能用谋士冷冰冰的眼光从战术的层面上计算得失,而应该把城中的每一个百姓都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这是一种勉励自己上进,逼迫自己做得更好的办法。
打一个比方,假设他原本能发挥出90%的才智,而且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只有90%的才智,那么在这种心态的压迫下,他就很有可能会突破自己,发挥出100%甚至110%的才智。
王琅就是在给他下暗示,告诉他不要满足,一定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勉励他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敦促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