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善若泪水

+A -A

  第26章 上善若泪水

  在不安宁的狗血的世界上,偶尔哭一场,再继续上路。这几天看法国女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学生尚塔尔·托马(Chantal Thomas)的《被遮蔽的痛苦》一书,讲毕加索有多么残酷,举例是那幅著名画作《哭泣的女人》。众所周知,画的主角是一位和毕氏维持了九年情人关系的多拉·马尔。她在里面被表现得异常丑陋,毫无女性美可言,脸庞极端的扭曲和变形中渗透着忿恨和无尽的哀伤。而面对这个被自己所伤害女人的悲伤崩溃,艺术家用一种完全置身事外的视角把痛苦剥离出来,让它们成为线条和色块。

  我见过在大街上嚎啕失声的女子,也见过在酒吧里独自潸然的她们,各种场合,各种情形,那些流出过或未流出过的泪,铭记了一场场撕心裂肺的感情。关于“爱”之一字,我有过无数论断,但毫无疑问,每一个都和覆灭感有关。爱情发生的时候,当事者永远是渺小的,脆弱得不堪一击,而女性的性格特质注定了她们更多承担这一角色。想要逃离此种命运,路程乃非常艰难,因为,无论多少险阻,没有人会和你同行。

  还记得当年读《在路上》,觉得里面唯一有道理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安宁,除非男人跪在他们的女人面前请求原谅。

  一场痛哭流涕的发生,意味着某些美好和信念刚刚遭到摧毁,是失望绝望无望最直接的情绪表达与倾诉。虽说哭泣之后,能让人得到暂时的平静,但明天或下一站,依然有伤痕累累的现实境遇避无可避,则“哭”到底何为?它对人类的意义何在?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2008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和劳伦·拜尔斯马(Lauren M.Bylsma)通过大型样本采集,来考察哭泣行为对人有没有好处。这个研究比起此前很多同类研究来说,独到之处在于它没有使用实验室样本,所涉及的哭泣皆自然发生,避免了实验设计带来的种种引导性偏差。他们发现在3000人次的哭泣事件中,声泪俱下一番能否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调查中,1/3无助于好转,1/10出现了更糟。这种不同的造成,可以参考的一个解释如下:人在哭时,有两类生理现象分别能够起到正反两面的调控情绪作用,比如呼吸变缓可促进平静到来,而心跳加速以及出汗又不利于保持平静,则真正的效果如何,要看谁消谁长。

  2009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奥伦·哈森(Oren Hasson)在《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期刊上撰写综述指出,哭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灵长类行为策略,确有其不可磨灭之社会功用:诸如社交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润滑,改变敌对或对峙双方的气氛,而在和亲人爱人的相处中,能通过这种流露和坦诚把个体与个体紧紧地联接起来,营造一种更进一层的融合。

  只不过对个人而言,它亦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去实现的作为,女性在哭泣之后,经常感到羞耻和虚弱,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这时候最好的补偿是拥抱或安慰的言语。

  一篇2011年初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文章则认为,女性泪水中的某种化学物质会起到抑制雄性睾丸激素的作用,来自以色列威兹曼研究院的神经科学家诺姆·索贝尔(Noam Sobel)领导了这一课题,他们通过两个实验得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结论:第一是哭泣的一张脸的确会降低女人对男人的性吸引力;第二是尽管女人的泪水会抑制男人的性唤起,但他们的同情或说移情并未因此提高太多。

  这是否意味着,哭泣更多是雌性的信号,但无助于敦促雄性去解决引起悲伤的问题?

  无论如何,哭泣依然是美丽的天性,只属于女人。唐纳薇表面被人认为是冷感低温无心无肺族类,但私下里却从不避讳哭泣,一草一木皆可成为哭的理由,一词一句都曾催生悲悯,至于那些失败磨难的情爱也基本上借由一恸泯恩仇。某些时候,生活确确实实涂满了狗血色彩,离谱得叫人发狂。接受一些,拒绝一些,评判留在心底,而往事且让它们随眼泪去。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第26章 上善若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