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吴王殿下
吴王李祗其实是不想来见刘展的。
谁都知道,刘展现在就是一等一的恶人,是丧失理智的人。他就像是一条受到刺激的毒狼,谁要是惹了他,他都会扑上来,狠狠的将对方咬死。贺兰进明被咬死,崔曙也被咬死了。偏偏这头恶狼实在是太厉害,连安禄山那样的人,都无法控制,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刘展进入河南道的事情,朝廷很快就知道了。对于擅离职守,擅自插手其他地方军务的行为,朝廷当然是要严惩不贷的,否则,所有的带兵将领,都好像刘展这样,四处游荡,四处干涉他人军务,朝廷的政令军令,就荡然无存了。然而,朝廷准备严厉整饬刘展的诏令,还没有发出来,就传来刘展带兵杀入洛阳的消息。
当时,叛军大军压境,潼关前线,可谓是千钧一发,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叛军向潼关发起了持续不断的攻击,潼关前线的唐军,每天都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士气越来越低落。哥舒翰、郭子仪等人不断巡视军营,鼓舞士气,可是效果总是不太好。很多人对前途都丧失了信心,觉得叛军肯定会攻破潼关的,朝廷是肯定要完蛋的。
在这紧张的对峙中,忽然传来刘展杀入洛阳的消息,对于朝廷的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烈的兴奋剂,顿时将所有人的士气,都提升起来。由于消息传播上的偏差,当潼关的守军得知刘展杀入洛阳的消息时,已经演变成刘展带领五百骑兵,击破十万叛军,将大燕国的皇帝安禄山打得抱头鼠窜。
一直以来,唐军在和叛军的战斗中,还从来没有取得过像样的胜利,导致叛军上演了不败神话。很多人都觉得,安禄山的叛军,都是东北地区的胡人,野蛮彪悍,悍不畏死,唐军想要打败他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平叛的战局,似乎也证明了这样的看法。叛军似乎的确是不可能战胜的,唐军屡战屡败,现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沿了。
然而,刘展的出现,脆生生的打破了这个神话。十万叛军,被五百唐军打败,那简直是……奇迹这样的字眼,已经不足以形容这样的胜利了。很多人都将它当做了是老天的眷顾,神仙的保佑。要是没有老天的眷顾,神仙的保佑,刘展又怎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可见,老天和满天神佛,最终还是站在朝廷这边的。
就连杨国忠,都是精神大为一震。如果要挑选出最不愿意潼关陷落的人,恐怕排名第一的还不是皇帝,而是这位宰相大人。宰相大人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那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尽。杨国忠简直不敢想象,要是自己落在安禄山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待遇。所以,他对守住潼关,还是寄予了二十分的厚望的。
最终,眼里整饬刘展的诏令,被悄悄的收了回去。
一切,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但是,在关中以外的很多地区,当地的官员,并没有感觉到来自潼关的压力,他们当然不能体会,朝廷为了守住潼关,可以牺牲一切的理念。刘展屡屡做出大逆不道的行为,却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理。在外人看来,刘展实在是太狂了。
在那样的情况下,居然敢向洛阳发起冲击的,如果不是脑残,就是真的丧失理智了。天底下,大概只有刘展才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了。刘展随后的一连串动作,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疯狂。贺兰进明被杀,朝廷已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这种擅杀朝廷命官的行为,历朝历代,只要是正统的统治,都是不可能允许的。
偏偏此事被杨国忠一手压了下来,让刘展的气焰,越发的嚣张。现在,崔曙同样被干掉了。彭城郡太守,那可是比北海郡太守更重要的位置啊!贺兰进明仅仅是一个进士,除了投靠永王李璘以外,并没有太强的背景,可是,这个崔曙不同啊!这个崔曙,可算是朝廷的元老,同时还是清河崔氏家族的人。结果,刘展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杀了就杀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东南,整个江南,再次哗然。
偏偏,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平时,早就被口诛笔伐,满门抄斩了。可是,在唐军和叛军大战的时刻,这种事情,居然就被无情的忽略了。崔曙的确是有背景,有后台,可是,那也得看是惹了什么人。一个在河北道搞得叛军不得安宁,一个胆敢冲击洛阳的不要命的人物,谁愿意出头来处理他?
法律上给刘展定罪,真的不难,一点都不难。任何一个朝廷官员,随口就能够给刘展搬出至少三十条死罪来。问题是,就算给刘展定了罪,那又有谁来执行呢?安禄山的罪状比刘展更大,现在不是一样没有办法执行吗?没有执行力的法律,那就是渣!
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就是李祗对刘展的评价。
李祗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武夫。
但是,他不得不来。
要是他不出现的话,没准河南道的各个郡,都要被刘展全部梳理了。
什么?
皇命?
用皇命来压刘展?
李祗就算再脑残,也不会使用这样的办法。
刘展要是忌讳朝廷的话,就不会这样无法无天了。
所以,李祗见到刘展的时候,也不要刘展行礼了。他明知道刘展对皇室没有几分的敬意,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前,这个人可是带领马贼洗掠过县城的。如果勉强说有,那敬意也绝对不会落在他的身上。
事实上,刘展也根本没有行礼的意思,大马金刀的等着李祗的到来。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不管你是什么皇子,你要是有本事打退叛军,我就尊敬你!但是,你要倚仗我来消灭安禄山,那我对你的敬意,就的确是有限了。我替你们保住了性命,你们应该感激我才是!
吴王李祗带来了三十多名的随从,都是盔甲鲜明,全副武装,看到刘展这个样子,一点行礼的意思都没有,顿时不满的将手压到了刀把上,目光凶悍的盯着刘展。李祗离开京城的时候,身边的这些护卫,都是来自龙武军的。这些人,眼睛一向高高在上,自己的功夫不咋样,却总是不将别人放在眼里。
刘展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将手掌按在马刀的上面,发现对方来者不善,当然不会示弱,于是,他们用更加凶悍的眼光回敬对方。他们都是从最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的生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对喜欢高高在上的龙武军,同样非常的看不惯。
燕云十八骑的眼神,是再清晰不过了。你们龙武军拿着最高的薪水,装备着最好的武器,有着最好的训练场地,结果战斗力却是最烂的。叛军都已经打到了潼关了,你们还窝在长安晒太阳,连皇帝都不敢对你们报以希望,你们来到这里,居然敢这样藐视老子?你们知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老子可是从死人堆里面滚出来的人物,要是不信,咱们就试试看。
要不怎么说刘展足够狂呢?由于他在河南道的无法无天,导致身边的人,也是无法无天。无论是燕云十八骑还是雷鸣十八骑,又或者是虎豹骑和狐狼骑,都没有将别人放在眼里的。这些来自龙武军的人,更是他们鄙视的对象。只要对方一拔刀,他们马上就会扑上去。
李祗挥挥手,让身边的人不要紧张,非常随意的说道:“我刚从汝阴郡过来,据说叛军的前锋,已经到达了那里。所以,大家都非常警惕。刘展,叫你的人收刀,我也叫我的人收刀,不要发生误会。”
说罢,对身边的人说道:“都松开手。”
龙武军的那些随从,慢慢的松开手,不过眼神依然盯着刘展这边。
刘展同样挥挥手,让身边的人放开马刀,漫不经意的说道:“恐怕是汝阴郡当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放出来的诡计。通过我没有猜错的话,只怕汝阴郡的太守,已经有些动摇的意向了。”
李祗马上说道:“这个事情,我正在处理。我可以保证,杨万石的事情,不会再次上演。”
刘展不动声色的说道:“那样就好。”
李祗伸手掏出一块手帕,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随意的说道:“我在路上,就已经听说,你在洛阳闹了个底朝天,朝廷的各位大佬,对你很是赞赏……有的人还建议提升你为范阳节度使,直接接管安禄山的老巢……嗯,不赞赏的人也是有的。至于是谁,你自己心知肚明。”
刘展不动声色的说道:“谢谢殿下廖赞。”
李祗看看四周,淡淡的说道:“刘展,我们能不能单独谈谈?”
刘展说道:“当然可以。”
李祗挥挥手,让身边的随从都退开。
刘展同样让燕云十八骑和雷鸣十八骑都退开。
李祗没有了随从在身边,似乎立刻换了一个人,好像怨妇发牢骚的说道:“刘展,你知道,我是一个不受宠的亲王,我的亲娘,在很早的时候就死了,我是被梅妃带大的。那时候,我还能在父皇的面前经常出现,可惜杨玉环这个狐狸精来了以后,梅妃也被冷落了,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父皇,我就更加见不到了。我敢说,对于我这个孩子,父皇肯定是忘得一干二净的。”
“可是,很奇怪,就在我每天混吃等死的时候,忽然间,居然传来了消息,说是我要外放了。我当时觉得很高兴,我被憋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外放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捞钱了。可是,梅妃一点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还整天唉声叹气的。我问她叹息什么,她又没有说。后来我才知道,我被外放到了河南道,嗯,大燕国京师所在的河南道。”
刘展不动声色的说道:“这是皇上对殿下的厚爱。”
李祗毫不掩饰的冷笑一声,不屑的说道:“厚爱?当然是厚爱!厚爱到将我放到河南道来!然后河南道节度使张介然又是寿王的人!我还没有到来,张介然已经和手下打招呼,要他们不听我的。草!他就是一个给寿王舔屁眼的家伙,打仗又没有一次胜利,有什么资格在我的面前得瑟?我呸!”
刘展皱皱眉头。
这位吴王殿下,对自己大发牢骚,难道是要拉拢自己?
李祗漫不经意的瞅了刘展一眼,漠然的说道:“怎么?觉得我说话太直接?草!我有什么可怕的?丢了河南道,我是死路一条!守住河南道,功劳是张介然的,是寿王李瑁的,我有个屌的好处!既然又要背黑锅,又没有好处,我凭什么要给他们做苦力?”
刘展依然是不动声色的说道:“张介然不听你的?”
李祗说道:“你说呢?”
刘展无语。
张介然原来是陈留郡的太守,安禄山起兵叛军,也就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叛军到来,他率军迎战,结果不敌,仓皇而逃。他自己倒是逃得了性命,可是手下就惨了。因为当时刚好朝廷杀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以儆效尤。结果,安禄山一怒之下,下令血洗陈留郡。结果陈留郡的十多万军民,都死在了叛军的屠刀下,偌大一个郡,几乎变为无人区。
刘展没有见过张介然。不过从情报来看,这个人的确是不太好打交道的。好像他这样的人,都是典型的官僚,做事的本领不强,但是推卸责任,抢夺功劳的本领,却非常强,非常强。他丢城弃地,抛下部署跑了出去,结果非但没有被问斩,还能官复原职,可见此人混官场的本事。
李祗说道:“张介然准备放弃睢阳,以彭城郡为核心,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的压缩防线,减少兵力的投入。来自江南的物资,也能够大大的缩短运输路线,减少民工民夫的支出。同时,过了淮河以后,水网地区逐渐增多,不利于叛军的骑兵大部队发挥机动性,可以有效的削减叛军的战斗力。父皇听了很是心动,已经有些支持的意向了。”
刘展皱眉说道:“叛军在中原占领的地方越多,积聚的人力物力就越多,实力就会变得越强大!叛军现在缺的就是人力物力,要是主动的送给叛军人力物力,后果不堪设想。主动退守彭城郡,那完全是被动挨打啊!”
李祗无所谓的说道:“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这些地方控制在别人的手中,和控制在叛军的手中,没有任何的区别……你会听张介然的吗?再说,父皇的心思,你还是没有琢磨透啊!”
刘展皱眉说道:“殿下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我会不会听张介然的?”
李祗愤愤的说道:“我什么意思,你不明白?揣着明白装糊涂?你说,雍丘城的张巡,睢阳郡的许远,还有淮阳郡的高适,还有鲁郡的李萼,在你和张介然之间,他们是听你的,还是听张介然的?不要跟我打马虎眼!张介然最恨的,就是这个!”
“你一脚插到河南道来,有谁看你看的顺眼?老实说,我对你的行为,也是非常的反感!不过,我没有实力,手下没有几个强有力的人,打不过你,只好向你妥协了。可是,我可以妥协,别人未必愿意妥协啊!江南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位亲王,你以为他们都是来游山玩水的?”
刘展沉声说道:“那皇帝的心思,又是什么意思?”
李祗冷冷的说道:“现在关中的物资供应情况,想必你也略有所闻。江南消耗的物资越多,动用的民夫民工越少,就有越多的物资,越多的民夫民工,向关中输送物资……你说,皇帝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守住东南半壁了。”
刘展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李祗继续说道:“现在潼关方向的压力很大,哥舒翰一直都在生病,很多工作都无法亲自进行,只能交给几个属下执行。偏偏他属下的几个人,王思礼、郭子仪、田良丘,在一些问题上常常存在较大的分歧,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对于大战,是非常不利的,可是,哥舒翰自己却解决不了。”
刘展不经意的皱皱眉头。
没想到潼关的情况如此的复杂,他的情报网还接触不到如此高等的信息。
李祗继续说道:“另外,可能还有些消息是你不知道的。安思顺被杀了。是被哥舒翰上表要求杀死的。杨国忠想要救安思顺,结果没有救下来。另外,杨国忠自己招募了一万多的士卒,驻扎在霸上,宣称是支援潼关战斗的,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哥舒翰突然发难,将他给杀了。”
“但是,哥舒翰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将这一万士卒弄到了潼关,杀了他们的指挥使,然后又将他们强行编入了潼关守军里面。你说,哥舒翰这样做,杨国忠会有什么想法?我敢说,他现在肯定是尿尿都有困难了。所以,现在杨国忠对于哥舒翰的忌讳,还在安禄山之上。他想方设法怂恿父皇,要他勒令哥舒翰出战,但是哥舒翰不愿意,双方还在僵持。”
原来,当初安禄山起兵叛乱,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所以,朝廷上下都认为这是杨国忠骄纵所招致的,无不对他恨之人骨。这使得杨国忠很惧怕,总是担心自己会被人出卖,送给安禄山,然后平息叛乱。这种疑虑让杨国忠对别人的一切变化,都显得非常的敏感。
李隆基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两职,本来是为笼络哥舒翰,让他更好地坚守潼关,保证京师长安的安全。但杨国忠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哥舒翰当了宰相,对自己的权势、地位是一个威胁。哥舒翰的权势越大,以后要收拾他杨国忠就越发的容易。
由于哥舒翰和安思顺有矛盾,所以一直想除掉安思顺,于是,故意叫人伪造了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向李隆基奏报,说在潼关抓住了安禄山的一个奸细,从他身上搜出安禄山给安思顺的密信。哥舒翰指控安思顺勾结叛军,并历数其七大罪状。事实上,安思顺的确是冤枉的,他从来没有参与过安禄山的叛乱行动,甚至,已经在以前提醒过李隆基。
然而,此时,李隆基希望哥舒翰能够早日打败叛军,对他宠信有加,听了哥舒翰的指控,不加思索就杀掉了安思顺,将其家属迁到岭南。杨国忠想了不少办法,去救安思顺,但李隆基不听他的,没有救下。从此,杨国忠开始对哥舒翰心存畏惧了。他始终觉得,哥舒翰既然能毫不留情的杀了安思顺,那么,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自己。
的确,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多次秘密对哥舒翰提议,请求他上书请求李隆基,杀掉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建议说,让他带领三十名骑兵,到京城将杨国忠劫持来,在潼关将他杀死。哥舒翰还是不同意,他说:“这样一来,就是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禄山造反了。”
也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你同哥舒翰又有矛盾。如果有一天,哥舒翰倒戈,带领军队进入京城,你可就有危险了。”杨国忠听了胆战心惊,问应该怎么办。那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杨国忠立即去见李隆基说:“潼关大军虽然十分强大,但后面没有其他的部队。万一潼关失手,京城就十分危险了。请陛下选派三千名年轻的太监,在皇宫中训练,以备不测。”李隆基答应了,命令剑南将军杨国忠的亲信李福德指挥这支部队。
但杨国忠还是不放心,又招募了一万多士卒,驻扎在灞上,让自己的亲信杜乾运指挥,名义上是防备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哥舒翰看到这种情况,也害怕被杨国忠暗算,于是就上表给李隆基,要求将灞上的军队归他指挥。李隆基同意了。三月底,哥舒翰下令杜乾运到潼关,借故将他杀掉了。杨国忠知道后更害怕了,他挖苦心思地想着如何除掉哥舒翰这个心腹大患,他开始一次次劝说李隆基下令,让哥舒翰出潼关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