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县试初考(中)

+A -A

  次日天不亮,县学隔壁的文庙四周便骤然紧张起来,数百名士兵在文庙周围的几条街上站岗警戒,不准闲人靠近文庙来打扰今.』.

  今天的县试是朝廷解试改革的规定,属于正式科举考试,和以往各种县里的考试完全不同,它名义上叫做县试,但实际上是州考,只不过地点放在汤阴县。

  仅考试流程就非常严格,先实行锁院制,出题人和评卷人都被关在相州贡院,不准他们和外面有任何接触。

  刻板和印刷也是被军队士兵严密监视,工匠也同样被软禁,直到开考后才会放出来。

  试题被密封,由州府派出考官携带前往相州各县,密封的试卷必须在考试时才能开启。

  天还没有亮,五百多名汤阴县考生聚集在文庙外的广场上,数十盏大灯笼将广场照如白昼。

  他们排成长长的三队,每个考生接受唱名,并搜身后入场,考生不准携带任何物品入场,甚至连笔墨也不能携带,无论搜到任何物品,就算不是作弊,但也被记录在案,留下不好印象,铁定落榜了。

  今天一共有十名监考官,其中三人从州府过来,担任正副考官,大门前摆了三张桌子,每张桌子后坐着一名从州府过来的官员,他们目光严厉,皆面无表情。

  张显低声对李延庆道:“中间那个就是我们汤阴县的主考官,叫做韩宏俊,现任相州学正兼州学教谕。”

  李延庆知道这个韩宏俊,当年去李文村调查他父亲品行的州府官员,就是此人,现在居然当上了相州学正。

  “那左边那个呢?”

  李延庆见左边桌后坐着的州官长得很有特色,上下尖,中间宽,脸上光溜溜的,就像一个剥了皮的鸡蛋,这样的脸型倒也少见。

  张显笑道:“那个是州学博士,名字有点怪,叫做万俟卨。”

  李延庆一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万俟卨?他居然在相州州学当博士,自己真应该把岳飞拉来认一认他。

  “汤北乡秦亮!”前面有人大喊。

  秦亮连忙走上前,“学生在!”

  李延庆也将视线从万俟卨身上收回来,下一个就是自己了,他向两边一群老人中望去,这些都是担保举人,每个考生都必须有一名举人担保,保证是本人考试,李延庆当然是由师父姚鼎担保。

  这时,他终于在人群后背佝偻,瘦小如童子一般的师父,李延庆鼻子有点酸,师父一直在关心自己啊!

  “下一个,孝和乡李延庆!”

  “学生在!”

  李延庆连忙走上前,主考官韩宏俊上下打量一下他,旁边一个考官喊道:“担保人姚鼎!”

  姚鼎上前一步,“在下姚鼎,元佑三年举人,为考生李延庆担保人,我可以担保,此人正是考生本人。”

  考官又喊道:“转过身去!”

  李延庆转过身,面朝数百名考生,这是在履行检举揭制度,进考场唱名时,若有人揭考生不是本人,揭者将得加分,作弊者和担保人都会被严惩,当年李大器当捉刀人就是在唱名时被人揭。

  片刻,考官一摆手,示意他可以进场,李延庆走到搜查区,几名士子正在被搜查,每个人手中拎着鞋袜,李延庆也连忙除去鞋袜。

  这时,两名士兵从头到脚将他搜了一遍,连鞋子和袜子也不放过,被四只毛耸耸的大手在身上乱捏乱摸,这种感觉实在不舒服,尤其连敏感部位也不放过时,李延庆有点想吐了。

  李延庆穿上鞋袜,回头眼,只见张显正苦着脸,被三名士兵脱去外衣细细搜身,李延庆向他投去一丝同情的目光,庆幸自己没有被脱衣。

  大成殿内同样灯火通明,上面高台上站着两名考官,监视着考生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哪怕是父子相遇,也必须装作不认识,只要说一句话,立刻被当做作弊嫌疑记录在案。

  大家只能默默寻找自己位子,找到后就立刻坐下,交头接耳更是自寻死路,这可不是县考,县考大家嘻嘻哈哈不当回事,但这是解试的初试,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没人敢拿这个开玩笑。

  李延庆很快找到了自己座位,甲亥一百七十四号,他运气不错,位子在最边上,不容易受影响,只见桌子有一只篮子,里面有笔墨砚台和四张稿纸,另外篮子旁边还有一杯清水,这可不是给考生们喝的水,而是用来研墨。

  当然,这也是汤阴县没有条件,到安阳县州试时,所有人都得蹲贡院的号房了,不过就算如此,州里对考场作弊也抓得异常严格,每个考场有三名巡视监考官,还有两人躲在暗处监视考生一举一动。

  ‘咚!’清脆的钟声敲响,考试准备时间到了,考生们开始研墨,三名州府考官聚集在大成殿,在五名县考官的监督下从密封袋中取出了考卷。

  县试的时间要比正式解试短得多,只考一场,四个时辰,一共考十道明经题和一道策论题。

  一名考官将卷子到李延庆桌上,这个时候不准动笔,只准阅卷,他立刻拾起卷子从头到尾匆匆遍,稍稍松了口气,明经题虽然考得很偏僻,不过都在事先规定的考试范围内。

  就在这时,一名考生被提了起来,主考官韩宏俊收走他的卷子,指外面厉声喝道:“出去!”

  考生哭着哀求,“我没有做题,只是先写名字,给我个机会吧!”

  他的哀求没有用,韩宏俊当场给他的卷子判了无效,考生大哭着离场而去。

  有几名已经提笔的考生吓得连忙放下笔,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被现。

  李延庆却充耳不闻,他在专心致志地题,前面的十道明经题拉不开距离,而策考就是谁能通过县试的关键了。

  所谓策,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你写出各种解决方案,主要是考察考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是崇宁元年,大名府馆陶县官仓粮食霉烂严重,损失近万石,让考生写出处理馆陶县粮食霉烂事件的方案。

  这个题目考得很接地气,似乎就是考你怎么做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

  李延庆心中一动,他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事件。

  这时,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云板声,卯时正到了,考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提笔,开始在答题卷上迅写了起来。

  李延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到馆陶县粮食霉烂事件,但他知道,绝不是考你怎么当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题目没那么简单。

  他又翻回前面的明经题,一共十题,要么是出经文,回答对应的诠释,要么是出题诠释,让你写出对应的经文,基本上都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其中《诗经新义》和《尚书新义》各两题,《周官新义》考六题。

  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题量很大,不给考生半点思考的时间,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很可能就做不完。

  李延庆提笔蘸饱了墨,一行极为漂亮的行楷小字从他笔下灵动跳出。

  第一题是考《诗经新义》中的《小雅.十月之交》,诗已写出,让考生默写诠释。

  李延庆提笔写道:‘此诗前三章言灾异之变,四章言致天降之灾,则天变生于人妖也......’

  只要熟背三经新义,那么题目非常简单,可以做到一字不错,到最后,明经题评判高下的标准就是了。

  考场内只听见沙沙声,所有考生都在奋笔疾书,两名监考官则高高坐在暗处,观察考生的一举一动,另外两名监考官则来回巡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中午已过,李延庆已经完成了十道明经题,距离考试结束只剩下一个半时辰,他开始考虑至关重要的对策题。

  他已经想起自己在哪里见过馆陶县粮仓事件,是在他父亲的第五本笔记中,父亲收罗了宋朝两百多个地方官府事件,其中一个就是生在崇宁元年的馆陶县粮食霉烂案,这其实根本不是保管问题,而是贪污**问题。

  馆陶县主簿勾结管粮仓的斗子,用低价买霉烂的粮食入库,换出好粮食,然后用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最后以保管不力接受轻罚。

  这道题的陷阱你想出种种防止粮食霉烂的办法,什么通风,什么晾晒之类,这是一般考生的普遍思维方式。

  要么就是管粮仓的斗子不负责任,没有及时查霉变情况,所以稍有头脑的考生就会写粮仓防止霉烂的制度,从制度上着手,这就稍微切题了,但还是没有答到核心上。

  但这道题实际上是考你拟出一套严密的稽查制度,防止粮仓内外勾结,以次充好,贪污公粮。

  这就是淘汰大部分考生的关键了,好像有点不公平,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馆陶县粮仓事件,但只要动脑筋想一想,一个小县居然生万石粮食霉变,这怎么也是一个大案,这里面十有**就有贪赃枉法的因素。

  如果只是考粮食防霉的简单问题,会在五个考生中淘汰四人吗?

  李延庆沉思良久,他决定用后世的内审制度来建立一套严密的粮仓稽查制度。

  他必须从题目本身的粮食防霉方法谈起,一层层推进,谈到建立防止粮食霉烂的制度,再继续深化,以大篇幅谈内审稽查制度,防止贪污**,详略得当,布局清晰,这就是一篇有层次,有见地的高水平对策文章了。

  李延庆提笔写了起来,‘仓者,国之重器也,易招天灾,更易生**......’

  李延庆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最后以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尾,‘故制度所建,粮食之腐为下,人心之腐为上也。’

  他仔细检查了两遍,又修改了两处不通之处,这才用他最擅长的行楷将这篇《官仓防腐策》誉抄在正式考卷上,保证一字不错,一字不改。

  当李延庆写完停笔,交卷提醒的钟声敲响了,离考试结束只剩下不到半个时辰了,李延庆又从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没有现一个错误,这才在卷子头上写上了自己籍贯名字和考号,又用事先准备的封弥条将名字一栏糊上。

  万无一失,李延庆举手交卷了。

  一名考官上前收走了他的卷子,另一名引导官上前领他出了考场,这也是很关键的最后一步。

  在出考场大门之前,不管你考得再激动,绝不能和任何人说一句话,一旦被巡查官员抓住,记录下来,文章写得再好,也要先扣掉一分,很可能就意味着与州试无缘了。

  ......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寒门枭士 第一百零二章 县试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