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统乾坤(下)
杜预接到圣旨之后,当即便找来自己的心腹谋臣郭瑗商议。郭瑗乃河东闻喜县人氏,自幼天资聪颖,涉猎甚广,犹好占卜星象之术,对于天文地理,山川风物可谓无所不知,深得杜预的喜爱。
“子缘,今天子命我总督诸路军马伐吴,以你推断,此役可破吴否?”杜预不待郭瑗落座,便急切的的问道。
郭瑗并未立刻回答他,而是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天空。此时,天空中阴云密布,给人一种极大的压迫感,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随后,就见他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由打锦囊内摸出两片龟骨,将两片龟骨分别放在摊开的双掌之内,随即双掌合十,用力摇了几下,猛然将两片龟骨掷于地上。他凝神看了看掷在地上的那片龟骨之后,忽然面露喜色说道:“大都督此去必破吴矣,加官晋爵乃命中注定之事,当真可喜可贺……”
杜预一听郭瑗如此说道,顿时心中大喜,:“子缘,如我真能破吴,我当于天子驾前保奏于你,让你也能成为封疆之臣。”
郭瑗微然一笑,忽然面露凝重之色说道:“此役虽可破吴,然都督名声在外,势必遭人陷害。况功高亦可震主,都督自当谨小慎微,不可锋芒太露矣。”
杜预满脸带笑,走上前拍了拍郭瑗的肩头:“子缘,你真吾之子房也。日后之事,我自当小心就是,多谢你的提醒了。”
数日之后,杜预登台拜帅,当下分派七路大军一同伐吴,誓要毕其功于一役。
却说这七路大军分别是: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龙骧将军王睿,广武将军唐彬浮江而下。杜预自己亲率十万精兵出江陵,后又令冠军将军杨济屯兵襄阳,作为诸路军马之后援。
杜预随后升郭瑗为随行参军,与己一同出征伐吴。七路大军浩浩荡荡,势若雷霆直扑东吴地界而来。
吴主孙皓早已得到探报,慌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杜预亲率十万精兵由打江陵而出,命冲霄将军周旨为先锋,务必星夜兼程取下巴山,给吴人一个下马威。
周旨年方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际,更兼一身的好武艺,马掌中刀,实有万夫莫敌之勇。周旨当下接过令箭,迈开大步就往帐外走去。
这时,忽见参军郭瑗上前拦住他说道:“周将军此去且不可轻敌,某素闻巴山守将孙韶文武全才,智勇兼备,更听说此人颇会一些左道旁门之法,有神鬼莫测之玄机,将军千万小心。我今有一锦囊,将军如遇危难可于阵前拆开一看,可保将军无恙。”说完之后,他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双手递与周旨。
周旨闻言哈哈大笑,:“不劳参军费心,凭在下马,掌中刀,何惧鬼神?我看这锦囊不要也罢!”脸上顿时露出一股不屑之色。
“此乃性命攸关之事,更兼将军为我晋军先锋,如若将军有难,岂不堕了晋军威名,望将军思之……。”郭瑗双目炯炯地看着周旨,一定要他收下这个锦囊。
“郭参军的话,你不可不听,赶快将锦囊收起。”晋军大都督杜预这时从帅位上站起来,面沉似水的说道。
周旨不敢违抗将令,只得将锦囊收下,随即出了大帐,翻身上马,率领手下五千精兵匆匆而去。这时营中众将皆各领其命,纷纷做着大战前的准备。
杜预看见郭瑗依旧还站在帐外,若有所思的看着远处的天空,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缓缓走上前去说道:“子缘,莫非你有心事不成?”郭瑗这才回过神来,他神情颇有些肃然的说道:“我观周旨此战定生危险,都督得派人前去接应他才是,否则,难免挫我军之锐气。”
“子缘,你不是赠了锦囊与他吗,难到还会有什么危险?”杜预有些不解的问道。郭瑗淡然一笑道:“我虽有锦囊与他,难保他不会在途中将它丢弃,周将军少年得志,岂能将他人放在眼里。”“依你之意,当派何人前往接应才是?”
郭瑗忽然抱拳道:“都督,就让郭某走一遭吧!”杜预心中一惊,他顿时显得有些犹豫不决起来。
郭瑗似乎有些急了,:“都督难倒有些信郭某不过?”“子缘差矣,非是本都督信你不过,你乃一介文官,这上阵厮杀之事多有不便,还是另择人选吧。”郭瑗闻听此言,忽的一抱拳道:“瑗若有半分差池,敢当军法从事,绝不使都督为难!”
杜预望着满脸坚毅的郭瑗,他欲言又止。片刻之后,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派遣文俊为他的副将,以备不测。
冲霄将军周旨自领令攻打巴山之后,便率领着麾下五千精兵,杀气腾腾地卷地而来。一路之上,他回想着郭瑗于帐中相赠锦囊之事,不觉险些笑出声来。“这个郭参军也太可笑了,此一役,我必定轻取巴山,吴人当望风而降。纵然真有什么鬼神,我亦当斩之而后快,还要什么锦囊,简直是多此一举。”他索性由打怀中掏出那个锦囊,随手扔在了路旁的野草丛中。
约摸正午时分,周旨率军杀到巴山城下,晋军刚一列阵,忽然就见巴山城门大开,城中旋风般驶出一彪人马。为首一将手使双锤,吼声如雷,纵马直奔周旨扑来。周旨一见,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吩咐左右压住阵脚,随后催马抡刀与来将战在一起。
也就是两三个之后,只听周旨大喝一声,刀光一闪,将敌将斩于马下。晋军阵中顿时欢声雷动,齐呼周旨大名,周旨坐在马上好不得意。
就在这时,忽见吴军阵中又驶出一人,此人白马银,仪表非凡,端的有大将之风。两人见面也不答话,刀并举便战在了一处。战约十几个之后,周旨故意卖了个破绽,诱敌将来刺,他猛地抡刀一劈,势若雷霆闪电直削敌将之首。敌将慌忙低头闪过,只听“铮!”地一声,竟然将他头盔之上的盔缨给削掉了。敌将惊得大叫一声“不好……!”,拨马就走。
周旨正杀得兴起,哪里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催马就追,身后众兵将齐声高喊,一齐紧紧随他而去。追着追着,敌将转过一片小树林之后,忽然消失不见了。
周旨正自惊疑之时,猛然就听得号炮连天,杀声震耳,霎时之间,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的东吴兵将,将他们团团围住,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周旨见状,暗叫一声“不好,我中计了……!”
与此同时,忽听得吴军阵上有人高声叫道:“周旨,此地便是尔等的葬身之所,拿命来……!”随着喊杀之声,吴军忽然阵型一变,但见旗幡林立,锦带飘扬,一层层一片片,真可谓遮天蔽日,令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转眼间,周旨与先前赶到的几十号人马,便被重重的困在了阵内。:“呀……!”周旨急得大叫一声,催马抡刀就在阵中乱砍乱杀起来。而他手下的那几十号人马,也一起在吴军阵中左冲右突,想要杀开一条血路。可是,谈何容易。任凭他们如何地拼命厮杀,却怎么也无法杀出重围,反而越陷越深。眼看着手下之人,一个个先后被吴军兵将杀死,周旨心如刀割,但却也无能为力。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他独自一人还在阵中冲杀了,其余人等皆已阵亡。
就在周旨感到渐渐有些支持不住之时,猛听得吴军阵外一片杀声震天,似乎有援军赶到。他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浑身立刻间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咬着牙铆劲往外冲杀。
片刻之后,就见吴军西北角上阵型大乱,犹如波开浪裂一般,一彪人马卷地而来,为首一将,正是参军郭瑗,在他身后紧紧跟随着的是副将文俊。“周将军休得惊慌,郭某救你来了!”郭瑗高声叫道。周旨此时此刻激动地简直不知如何是好,他大声说道:“多谢郭参军相救之恩,周某自当铭刻于心。”
突然间,吴军阵型再次一变,阵中心忽然升起一个一丈多高的土台,台上此刻正站立一人。此人披发仗剑,身穿玄门道服,正在掐诀念咒。忽然,天色一下变得黯淡下来,刹那间狂风大作,涛声震天。周旨等人如同闯入到了鬼域当中一般,直惊得颜面变色,已经分不清身在何处了。
就在这时,参军郭瑗忽然从随身行囊之中取出一面浑天盘,他稍视端详之后,随即口中也念念有词,猛然拔剑在手,大喝一声:“龙阳在天,邪鬼入地,乾坤内外,诛邪难立,咄……!”说来也怪,随着他的话语,天色立刻便恢复了清明,那些巨浪涛声也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那个立于土台之上的人,忽见有人破了他的法术,顿时大惊失色,旋即一声怪啸,猛地从口中喷出一股蓝幽幽的烈焰,直奔郭瑗等人袭来。
就见郭瑗长啸一声,:“来得好……!”将手中那面上古浑天盘,金盘直竖,一道耀眼的光芒而出,顿时抵住了纳奔涌而来的蓝色烈焰,两下相交,猛然发出“轰”地一声巨响。土台上之人见火焰被阻,当下催动内力,蓝色烈焰顿时盖住了那道金光。郭瑗见势不妙,赶忙也发力相还,一时间,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时,两国的兵将全都看傻了眼,把个厮杀争斗之事倒也忘记了。
周旨眼见郭瑗无法取胜,忽然灵机一动,赶忙挂上手中那口“冷冥玄极”大刀,抬臂摘弓,从走兽壶中扽出一支雕翎狼牙利箭,弓开如满月,箭走似流星,“嗖”地一箭射向土台上那个人。
“啊……!”土台上之人突然惨叫一声,一头从台上栽了下来。周旨不待众人回过神来,闪电般催马抢上前,刀光一闪,已将此人人头拿下。
吴国兵将眼见周旨斩了那位做法之人,顿时齐声呐喊,纷纷四散逃避,整个阵型顷刻间土崩瓦解。原来,这个做法之人,正是巴山守将孙韶。主帅一死,吴国兵将当然也就不战自溃了。
眼见东吴兵将四下里逃蹿,郭瑗赶忙传令叫拦住那些逃兵,随后命吴军将士脱下身上的衣甲,叫己方军卒换上。
周旨不解其意,忙问道:“郭参军此是何意?”“周将军到时便可知晓。”郭瑗也不向他言明,只是催促军士赶快换装。待众人换装已毕,郭瑗率领着麾下兵将,打着吴军的旗号,向巴山急速奔来。
来到巴山城下,他们依靠吴军的装束赚开城门,大军一齐涌入,巴山城就此归入晋国版图。
首战告捷之后,“征吴大都督”杜预心中万分高兴,他决定要论功行赏。周旨和文俊皆齐声称赞是参军郭瑗立了头功,倘若不是他,后果着实不堪设想。杜预连忙叫军政司给郭瑗记上了头功一件,待班师还朝之后,再行封赏。
郭瑗淡淡一笑道:“郭某非是为了这头功才去接应周将军的,此刻还未到论功行赏之时,离破吴之日尚早,吾等仍需小心谨慎才是。”众将闻言,皆称赞不已。
数日之后,“征吴大都督”杜预亲自率令大军攻占了江陵,沅-湘一带,直抵直广州城下。广州太守张尧见大势已去,遂率领众人出城投降。
杜预兵不血刃取下广州,随后向武昌进发。武昌太守见广州已降,自己已失了门户,便也索性开城投降,自此杜预军威大震,远近州郡望风而降。
拿下武昌之后,杜预决定在城中大会诸将,商议夺取建业之策。大军休整数日已毕,随后直扑吴国都城建业而来。
此时吴主孙皓早已得到探报,惊闻连失诸郡之后,杜预大军已沿江而下直扑建业而来,他顿时慌了神,连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有人献计说,可于沿江紧要之处多造粗大铁索横之,而后再造无数尖锐铁锥置于大江之中,若有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必破。孙皓闻言大喜,遂下诏置办一应之物。
杜预于武昌城中休整数日之后,亲率数万精兵乘船沿江而下,时值春水泛涨,船势甚急,真可谓一日千里。这一天,忽闻探马来报,说前面大江之上有吴人所造的粗大铁索横江,江面又有铁锥阻路,望都督定夺。杜预听罢之后,忽然剑眉微蹙,沉吟半晌。猛然间回头看着郭瑗,眼神中满是期待之色。
郭瑗微然一笑道:“此有何难?我军可造大木筏数十方,上立草人无数,皆扮作军士摸样顺江放下,吴军见之必以为是我方军卒,定然望风而逃。如若铁锥撞上木筏,则会被尽数提起。此后又可在木筏之上困扎茅草成大炬状,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火油灌之,但遇铁索,以火焚之,不消片刻就可烧断铁索,指日之间便可到达建业城下矣。”
杜预闻听此言,顿时转忧为喜,伸手一抚郭瑗道:“子缘,真乃神人也,我遇子缘真如鱼得水也……”
晋军依照郭瑗教授之法,果然冲破重重障碍,所到之处无不克胜。数日之间,已然抵达东吴之都——建业城下。
吴主孙皓惊闻噩耗,立时颜面变色,当下催问百官该如何应敌,然而百官俱多无语。孙皓仰天长叹一声,就欲拔剑自刎,却被近臣一把抱住苦苦挽留。无奈之下,最后只得倒缚双手,命人抬着他那口龙纹榇棺,出城投降。
杜预一见吴主孙皓倒缚双手,抬着榇棺来降,当即翻身下马,亲自替他解开身上绳索,又命人当众烧毁了那口榇棺,同时用好言抚慰了孙皓一番。随后两人双手互执,一起踏进了石头城中。
自此,东吴已灭,三国归晋,晋帝司马炎终于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