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磐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21窟:方位:西崖上层西端。时代:北魏晚期,宋重修。窟形: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内正、左、右壁开尖拱深龛;窟高2.55米,宽2.36米,深2.15米。麦积山
造像: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螺旋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壁画:佛、菩萨彩绘背光,项光。藻井壁画,大部剥落,均被烟熏黑,仅飞天飘带,隐约可见。
提到天水不得不提天水的面皮、呱呱和凉粉等特色食品,特别是面皮,几乎每一个在天水生活或者说只呆过几天的人都会爱上这种别有风味的小吃,十几种美味调料和金黄的面皮搅拌在一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其中又以箭场(位于天水市中心的一给集贸市场)的面皮风味最佳。
编辑本段传说
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四月初八麦积山庙会,一县官也来朝会,上至七佛阁,见游者望着甩向牛儿堂的大铁链无人敢过,便当众逞能,抓住铁链,双脚一蹬,果然甩到了牛儿堂。由于过度紧张,县官顿觉天旋地转,再不敢从牛儿堂甩回了。随行者急请石匠,凿开一个曲折不直的小洞,县官才爬了过来。小洞后取名“小有洞天”。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山古时候,有个乐办公益事业之家,夫妻俩和一个儿子,均技艺高,吃苦能干。全家决定在风景秀丽的山林深处修建宏大的寺庙。经过勘测后决定,老汉修麦积山,老婆修仙人崖,儿子修石门山,约定一月内完工。儿子正当年轻有为,到石门山后,除白天加紧修建外,晚上又借助石门夜月加班,只半个月就修成了。老婆修的仙人崖,借助仙人送灯的亮火,日夜施工,提前完成。惟麦积山因阴雨连绵,烟雾笼罩,2o天过去了,连一半也没完成。老汉心情不快,想去另两个地方看看。老汉走到一个山沟里,见儿子睡在一块石板上。原来儿子想看看父母,途径沟边的石板上休息时睡着了。老汉不明实情,以为儿子不去修山,而在外边偷懒,加之心情烦闷,一怒之下,夺过正在路过的樵夫手里的砍刀,将儿子杀了,离开沟边行走间,又见老婆提着一个大饭罐走来。一见面老婆就夸儿子能干,已提前修成了石门山。老汉听了大惊,问明石门山修建情况,才知冤杀了儿子。老婆听说儿子被杀,大怒,顺手将饭罐照老汉脸上打去。老汉后悔莫及,在沟边大哭一场。现今麦积乡后川村杀人沟传为老汉误杀儿子处,杀人沟石头上有道道红色花纹,传说是儿子血染的。现今街子乡杨河村的道悔沟,是老汉痛悔大哭的地方。
麦积山牛犊儿
麦积山石窟中,牛儿堂有头头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犊,称“金蹄银角牛犊儿”。有一年的四月初八麦积山过会,周围男女老少,犹如海潮般齐集麦积山。人潮惊动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原来距麦积山以西五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是头头朝东卧倒的大母牛,正是牛犊儿的母亲。大母牛怕伤着牛犊,便朝麦积山吼叫。牛犊听到声音,挣扎着起来要走。牛犊一动,牛儿堂上面窟顶崩塌,天花板纷纷坠地。整个山体也晃动起来,游人乱作一团。佛祖见状,急令金刚武士把牛犊缚住。站在旁边的一名金刚领命,急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犊再起不来了。从此,金刚就永远站在了牛犊背上。至今还有歌谣说:“卧牛山,麦积山,两山虽远山对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还在麦积山。”
编辑本段民俗风情
麦积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地方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独特的,有民间祭祀、文化娱乐、歌舞杂艺、饮食文化等。
伏羲是中华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动记载已有8oo多年历史。自1988年开始,甘肃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区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举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国家领导人、省、市各界政要、贵宾出席。万人空巷,场面宏大。公祭大典现已被国家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浴佛节”朝拜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有瑞应寺、灵应寺、蛟龙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这一天,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灵应寺等佛教圣地迎来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场面蔚为壮观。
乡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多以打击乐伴奏或以民间小乐队伴奏,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台、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蜡花、打虎、火龙等。每年春节或节庆期间,景区乡村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非常热闹。
秦腔是流行于陕、甘、宁一带的地方剧种之一。天水人爱看秦腔,听秦腔甚至还能吼两句秦腔。每逢节庆或景区乡村举办神会,都会请地方秦剧团或由秦腔爱好者举办秦腔表演,给游客增加秦地风情.
“花儿”是张家川县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范围遍及全县,内容丰富多彩,多为向往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婚姻的情歌,表现爱情的美好和对爱情的忠贞。或歌唱爱情欢乐,或倾诉相思之苦。表现爱情大胆、热烈,情真意切,语言质朴率真,具有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味。其表现形式或由一人唱,或由男女对唱。
秦安老调,民间俗称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有花调和老调之分。花调的曲调风格仍保留了“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老调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多为蜡花舞的伴奏曲,被誉为“含苞待放的戏曲新花”。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