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皇后有什么信任之人,要是有,在下就送你们过去,就当把‘人情’还给你。更新最快”李天对着萧皇后说道,只是他把人情两个字咬的非常重。
不是李天不想把萧皇后和皇帝一起带着走,而是带着他们始终不方便,要是等两人去了自己老巢,发现自己想要造反推翻元朝,那就有点尴尬了。
当然,李天不是害怕皇帝发现额,而是害怕皇后,毕竟她可是自己啪啪啪过,李天还是要顾忌下她的感想,至于以后要是发现自己造反的事情,那就无所谓了。
听了李天的话,萧皇后沉思了下来,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作为生活在深宫里的皇后,她对外面的事情可不怎么了解,也没有什么深信的部下,毕竟要是后宫干政和军队的将军有交往的话,那可是大祸。
以前她就算为人精明,心机深沉,但也不敢越过这一条线,要是真敢,那灭族之祸绝对不会远。
只是,现在萧皇后有些后悔了,后悔自己以前的胆小,为什么就不笼络一个忠心的部下呢!不然现在也不用如此踌躇了。
拿眼睛看了看刚被李天弄醒的皇帝,自己没有忠心的手下,但皇帝肯定有吧!萧皇后心中暗思道。
刚醒过来的皇帝本来想要发脾气,但看到周围只有李天三人,他就算发怒也没有用,搞不好还会让自己进入难堪之地。
忽然,看到萧皇后那眼神看自己,皇帝也不是彻底的饭桶,也是有点小聪明,很快就领悟了萧皇后的意思,只是他眼中流露出尴尬之色,说真的,他在这一刻,感觉自己以前就是混蛋,居然在脑海里回想了一遍,自己现在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手下,这不得不说他这个皇帝做的非常失败。
以前他只懂得享受,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沉溺酒色、奢靡腐化、酒池肉林的生活,把所有的政务交给七王爷,又因为忌惮汝阳王功高盖主,把手全国兵马,就卸下了汝阳王的军权,把兵权交给了他一直宠信的七王爷,可到头来,自己居然被一个宠臣逼的逃离大都,这绝对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所有事情一律都是七王爷办理,而最忠诚于他的汝阳王又被拿下了军权,外面想要拥有一个信任的手下都没有,皇帝心中冒出一股悲凉之色,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后悔。
看着皇帝一言不发,萧皇后心中气啊!这废物,居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难道他以前上朝都是睡觉吗?
国家十几个掌控绝对的将军,皇帝居然连一个他信任的人都没有,萧皇后气的差点没有暴跳如雷,心中是恨不得杀了这个废物。
皇帝靠不住,萧皇后只得自己想办法,沉思了一会儿,她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的母族,能被封为皇后,萧皇后她身后可是也有过硬的关系,不然也不可能做到一国之母的地位,毕竟没有坚挺的靠山,皇后这个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做。
草原上游牧民族可不止蒙古人一个,还有一些曾经特别强大的民族,而萧皇后姓萧,这可是草原上最尊贵的姓氏,在北宋时期,萧氏一族可是掌控着当时的辽国政权。
最出名的当然属于当时辽国萧太后,那可是堪比武则天的女人,要不是她没有太大野心,按当时她的权力,一早就可以成为武则天第二了。
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在北宋时期,发生了两件重大的史事件,都是萧太后执政期间,第一,当时辽国主死亡,而登基的则是年幼的辽圣宗,摄政的则是萧太后,对于女人执政,在古代大部分人都非常看不起,当时的宋太宗也是有着这个想法,为此,他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
在撤退途中,辽军俘虏了宋将杨业,也就是史上的杨家将创始人,这一战中,可不止杨业被俘虏,连他的儿子都死了几个,可谓是悲惨至极,被俘后,杨业不降绝食三日而死。
第二个事件,那是最出名,也导致北宋实力急剧下降,成为当时汉人的耻辱。
公元1004年,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当时,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
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
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由这两个重大的史事件,可见当时的萧太后是如何厉害,当时北宋可是在鼎盛时期,居然被萧太后几下重拳一下子全打蒙了。
至此之后,北宋根本就不敢提什么北伐,而恢复燕云十六州则成为了所有北宋当权皇帝的心中痛,可由于当时文人掌权,而文人有是怕死之人,就算皇帝有什么雄心壮志,想要一雪前耻,但文人不同意,皇帝也没有什么办法。
萧太后的卓越才华,可谓是冠盖当世,要是她当时有武则天一样的野心,当女皇帝都不是问题,而是她尽力的辅助当时年幼的辽圣宗,晚年后,萧太后则将皇权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在辽景宗、辽圣宗年间四十年有余的摄政生涯,去南京安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