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第 152 章

+A -A

    五月乙亥,天子赐文武群臣宴于华盖殿,皇后赐五品以上命妇宴于坤宁宫。

    彼时,周王,肃王,辽王,宁王,晋王皆派长史官属来朝,另有鞑靼女真部落首领,及占城暹罗等国遣使臣朝贺,并贡方物。

    安南国王胡氏亦派遣使臣软景真等前来朝贺。

    软景真等被安排在会同馆,行居膳食同暹罗占城使者没有区别。但在宴会中的位置却是角落的角落,别说向大明天子祝贺,顺便拍拍龙-屁,连龙须子都见不着一根。

    鉴于朱棣下旨斥责胡氏-篡--权-及安南-侵-扰大明边境,阮景真等敢怒不敢言,只能闷声不语。

    占城和暹罗的使者看了笑话,十分的得意,在席间多次开嘲,安南的使者也只能受着。

    阮景真等人清楚,一旦争执起来,大明天子绝不会站在自己一边。不想落人口实,给人以借口发难,就只能忍着。

    归根结底,这也是安南自作自受。

    阮景真喝干杯中酒,心中发苦。

    自胡氏-篡--夺-陈氏王位,安南同邻国的关系便愈发不好,同占城更是降至冰点。

    胡氏出兵攻占了占城的几个城邦,占城一样出兵却抢不回来,只能借着朝贡的机会向大明天子求助。

    不知鸿胪寺的接待人员是疏忽还是故意,两国使臣在会同馆里的居处左右相邻,出门就能遇见,每次见到彼此,都是火药味十足,假如没有明朝官员在侧,当场-拔-刀互砍都有可能。

    占城使者见软景真等人不被大明待见,不借机落井下石才怪。

    到大明-政-治-避难的陈王子也住在会同馆里,见到软景真等人,同样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有大明天子的庇护,他完全不惧胡氏,只要大明派出使者和军队,安南的王位必定是他的。

    陈王子觐见朱棣时,再三保证,大明助他归国登上王位,必将世世代代向大明称臣纳贡,在王室著为令,陈氏子孙永不得违背。

    朱棣表扬了陈王子,赐给他金织袭衣,绮纱彩币。

    “拜谢天子隆恩。”

    陈王子感激涕零的离开了西暖阁,朱棣脸上的笑容一收,转而询问站在一旁的朱高炽,“汝观此人如何?”

    朱高炽思索片刻,答道:“知恩之人。”

    朱棣摇了摇头,“未必。”

    朱高炽心中疑惑,表情中自然带了出来。

    “心计坚韧,思虑颇深,助其登上王位,坚守今日之诺尚好。否则,由其掌安南之权未必是件好事。”

    朱棣点到即止,朱高炽没有多言,只在心中思索,许久才道:“儿臣愚钝,谢父皇教诲。”

    稍后,朱高炽从西暖阁走出,朱棣传召锦衣卫指挥使杨铎觐见。

    一身大红锦衣的杨铎同朱高炽擦身而过。

    杨铎侧身行礼,朱高炽单手虚抬,存了十分的客气。

    二弟三弟皆已就藩,只他留在京中,朝中早已颇多议论之声。

    京城平王府已经建好,朱高炽自请出宫,朱棣准了,却将平王世子朱瞻基留在宫中。此举更让朝中文武侧目。

    只可惜,解缙等人正在修书,有道衍监工,纵有心思手段也无法施展。

    朱高炽的表现十分平静,不但主动避嫌,提前出宫,还斥责了平王妃,并叮嘱朱瞻基,在宫中只为替父王尽孝,若有人出言挑唆,或是进汉王赵王的谗言,绝不可轻信,更不可出言附和。

    “汝得天子恩宠,切记谨守本分,不得肆意妄为,更不可听信谗言。”朱高炽抚过长子的发顶,“须知世人皆有私心,言之凿凿者未必真心为你。为父跌了无数次,才明白其中道理。持心守正,不以私利观大局,方为正道。”

    “儿谨遵父王教诲。”

    朱瞻基已经八岁,个头比同龄人要高出不少,脸上仍带着稚气,却已经有了朱棣的影子。

    单从外表上看,他同朱高炽相似的程度远不及朱棣,认真论起来,倒是更像朱高煦和朱高燧。

    儿子不像自己,更像自己的老爹和兄弟,朱高炽也是心伤,不知该烦恼还是庆幸。但也多少明白了老爹更喜欢两个弟弟的原因。

    谁不喜欢像自己的孩子?

    若不是朱瞻基也喜欢读书,朱高炽怕是会更加别扭。

    朱瞻基早慧,对父王同两个叔父尤其是汉王的争夺, 多少知道一些,同样也听闻了定国公和兴宁伯的大名。

    对定国公,他十分佩服。

    对兴宁伯,他则感到好奇。

    定国公是高皇帝的义孙,自幼从军,战功累累,于靖难中屡立奇功,深得皇祖父信任。兴宁伯弃文从军,以布衣起身,更有大孝之名。年不及弱冠即受封一等伯,掌控大宁,镇守边塞之地。每次听皇祖父提起此人,都是颇多赞赏。教导他读书的王府教授却对其多有谤言,斥其为小人,佞臣。

    朱瞻基更加好奇。

    身为姚少师的徒弟,兴宁伯究竟是贤能的治世之才,还是谄媚小人朝中佞臣?

    如果有机会,他很想见见此人,或许能解开心中的困惑。

    朱高炽能猜到儿子在想些什么,不免摇头轻叹。

    多年之前,皇太孙尚在,他与二弟三弟一同进京朝拜。当时,定国公尚未封侯,兴宁伯还只是个百户。

    路上的不平,京中的暗潮汹涌,逃离南京时的那场大雨,兄弟三人在雨中把臂大笑。

    一去经年,恍如隔世。

    如今,二弟三弟去了边塞,定国公兴宁伯镇守一方,他却囿于京城,在原地踏步。

    是谁的错?

    能问的,只有自己。

    “父王?”

    面对长子不解的目光,朱高炽笑了,“父王只是忆起早年间的事。当年,父王能平安从金陵离开,还是兴宁伯出的主意。还有这个杂粮饼子……”

    朱高炽放松了神情,陷入了回忆之中。

    朱瞻基听得十分认真,双眼发亮,父王 第 152 章 壮丁,充实边军。并许归附时间长,资格老,拥护大明各项政策,表现好的部落遣人随朝廷船队同下西洋。

    朝廷欢迎各部落踊跃报名,但名额有限,谁能笑到最后,成功登船,单看各自本事。

    甘肃总兵官宋晟和宁夏总兵官何福动作最快,两人不只给守御千户所的部落头领们递了消息,连暂时安置在凉州等地的新归附部落也没落下。

    元朝海贸发达,即便隔了几十年,草原上的部落仍流传有当初泉州海商往来的盛景。之前朝廷派船队下东洋,带回来的各种香料和货物,在南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北边也有流通。

    虽说草场和牛羊是部落的根本,但同海贸相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朝廷要再使海外,许携带货物随船,绝对是发财的好机会。但凡是有点头脑的,都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兀良哈和归附的鞑靼部落闻风而动,消息灵通的女真各部纷纷活动,只为争取一个席位。

    消息传到北边草原,鞑靼和瓦剌各部也动起了心思。

    朝廷在开原等地设立互市,带动北疆经济,富裕的只是边民和兀良哈等归附部落,基本没鞑靼和瓦剌什么事。

    鉴于鬼力赤已经向明朝称臣,朝廷对鞑靼偶尔还会放松一下政策。换成瓦剌,不好意思,禁止边贸。

    马哈木和鬼力赤只能眼馋边民和兀良哈的富裕,做梦都想抢一把,却每每在边军的炮口和长枪之下打了退堂鼓。得知明朝要遣船队下西洋,还许归附部落掺一脚,两人更是抓心挠肝。鬼力赤还能上疏争取一下,马哈木就只能干瞪眼。

    随着越来越多的草原部落向明朝边境移动,请求内附,鞑靼瓦剌同大明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不想出点好办法,两人成为“光杆司令”也不是不可能。

    永乐三年六月,甘肃,宁夏,宣府,大宁和北京等地6续派队伍进京。队伍中携带着各种货物,只等上船,运到西洋大赚一笔。

    大宁的队伍有些特殊,携带的货物远比其他队伍少,却派遣了重兵护卫看守。其中两辆马车始终蒙着油布,边军日夜不离,没人能猜出车上装的是什么。

    七月初,各地随船的人员货物6续抵达京师,其中有不少自备海船,希望能一同出航的商人。

    对此,朝廷颇有争议,反对者占多数。在收到汉王和赵王的上表之后,永乐帝选择对高皇帝的某项成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对的声音很快被压了下去。。

    未几,朝廷下了诏令,跟随船队出海可以,获取的利润必须向朝廷缴纳五成。若能带回优质粮种,可酌情减少。发现无主之地,还可得到奖励。

    诏令下达,商人们立刻举双手同意,大呼天子圣明。

    能光明正大的出海,有大规模的舰队护航,不用担心被舟师盘查或被海盗骚扰,别说五成,便是六成七成都可以。

    交钱,没问题!

    寻找粮种,一样没问题!

    寻觅无主之地,更是没问题!

    这样的事,由朝廷船队来做,还要考虑一下影响,让商人出头,全无压力。

    在利益的趋势下,自然有人愿意效力。

    朝廷松开了口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不断增大,官船和民船加起来超过了三百五十艘,人员足足超过了三万。

    出航的目的也从宣扬国威震抚四夷,变成了发展友谊,开拓海外贸易,寻找新航路,占领无主之地。

    起航之前,作为船队的正使,郑和还有最关键的事情要做。

    到太医院求药。

    为分担压力,同样饱受晕船困扰的王景弘被郑和拉着,一同站在了太医院前。

    往日里威风八面的首领太监,看到迈着方步,笑容满面的赵院判,齐刷刷的打个哆嗦。

    互相一眼,同时握拳,为了完成使命,为了活着出去活着回来,咱家拼了!

    这是何等精神?

    大无畏的精神!

    怀揣着伟大的抱负,大明的航海家们抬头挺胸,,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太医院。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清和 154 第 15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