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 三国时期的州府郡简介

+A -A

  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司隶校尉部: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6(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6口:即蒲沂口,蒲矶口,6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o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腾龙帝国 相关资料 三国时期的州府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