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队 美穗组 ——PzKpfw IV

+A -A

  Panzer-Ⅳ型坦克(德语全称为:PanzerkampfwagenIV),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成的一种中型坦克,大陆常称为四号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二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并且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被改造成主力突击坦克供给装甲师使用。二战期间,四号坦克先后生成过多种用途的改型战车,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被德军士兵昵称为“军马”。

  生产厂商

  克虏伯

  车型尺寸

  02米*88米*68米(长宽高)

  引擎类型

  迈巴赫12缸汽油引擎

  最高时速

  42公里/小时(公路);16公里/小时(越野)

  车身重量

  25吨(H型)

  装甲厚度

  80毫米/10°(H型正面)

  主战武器

  75毫米48倍径坦克炮

  最大行程

  200公里

  服役时间

  1936年~1945年

  总产量

  约9200辆

  发展沿革编辑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合约》,条约对德**备发展进行了严格限制,明确规定德军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装备,并成立协约国监督委员会以监督军事条款的实施。[1]?

  但1920年代中期,德**方就已察觉到未来建立装甲部队的需求,德军机动兵总司令部参谋海因茨·古德里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2]?1934年1月,德军陆军武器署提出了由三号与四号两种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前者作为主力,而后者则定位为支援型坦克。除了主炮之外,四号坦克皆与三号坦克相似,同样有五名乘员,并配搭无线电系统以便于沟通,同时总重量限制在24吨左右。

  为规避条约,四号坦克最初研发时有着“中型拖拉机”的代号,后来德军改以“营长用车”为代号继续研发。1934年年底,陆军武器署交予克虏伯、莱茵金属及MAN开发。虽然当时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们仅设计了几款单炮塔坦克。

  莱茵金属交付的原型车重约18吨,并配备320马力的引擎,最高时速为30千米/小时。原型的引擎舱位于车身后方。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处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无线电操作员同时兼任机枪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挥官坐在车顶舱口下方,而炮手位于炮膛左边及装载机右边。炮塔比底盘中心线向左偏移了5毫米,而引擎则向右移动4毫米,以清除扭矩轴与转动炮塔的电动马达间的阻隔物,同时让扭矩轴连接到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变速箱。由于非对称布局,坦克右侧留有大量空位,这里后来用于放置弹药柜。陆军武器署后来要求悬挂系统使用新设计的扭力杆,以允许负重轮能垂直偏转得更大,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员的舒适性。但后来,由于对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陆军武器署放弃使用扭力杆,改以技术成熟的弹簧式悬挂。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经过各种测试后,陆军武器署最终选择克虏伯公司的方案,并赋予编号“第622号试验车”(Versuchskraftfahrzeug622,简称“622”),指定由其进行生产,1937年10月,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坦克。四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

  基本信息

  生产装备

  克虏伯于马德堡开始生产四号坦克A型。然而,四号坦克却没有像三号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产商,因此1941年底前马格德堡成为四号坦克唯一一座生产基地。下图为四号坦克的产量。

  1935年10月15日德军成立了第一批装甲师,当时坦克排辖下只有一号及二号坦克,原本预定要追加三号及四号坦克,但由于三号坦克仍在试制阶段,故四号坦克的生产进程被迫延后,其生产效率甚至在战争开始后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致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初期也仅有几辆四号坦克可供调派的境地。

  德军原预想四号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故列为武器生产顺位较后者,这亦是战争初期四号坦克只由一个厂商负责生产的原因。1940年初期,只有约少量工人在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中工作,生产能力只达合同中约定的35%。1941年,F1型开始生产,此时沃玛格、尼伯龙根工厂亦加入参与生产。1942年,当三号坦克的升级潜力用尽后,德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四号坦克,其装甲钢板、底盘和炮塔主要由克虏伯的埃森厂房供应,引擎为迈巴赫制,变速箱则来自采埃孚,总造价刚好不超过10万帝国马克,若不计算武器、无线电等设备的情况下,每造一辆四号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千克铁、116千克橡胶、238千克铝、63千克铅、195千克铜、66千克锌及2千克锡。

  四号坦克设计之初为方便组装,生产工作即将车体分为四个部份制造,分别为底盘、车头结构、车尾结构及炮塔,组装时只需用螺丝把四大部份拴在一起即可,之后的豹式坦克与虎式坦克皆没有采用此方式,而是利用焊接制成。由于生产线很少达至理想状态,每辆四号坦克约需花2,000小时来组装,各部件生产时间的完整生产周期更高达15,000小时左右。德军生产四号坦克初期,于钢板加工作业耗费不少时间,然而自1943年引进了气焊与气割两种新技术后,克虏伯粘接坦克表面硬化钢的时间大大缩减了近100小时。虽然德军在生产作业时不时遭遇原料短缺的问题,以致于锰、铬、钼及钢的比例不如预期,进而使其应有的质量降低,但受益于表面处理工艺较佳,使四号坦克的钢板抗压性依旧相当良好,根据一项英国《布氏硬度测试》的资料显示,四号坦克G型的正面装甲达HB520,为当时德军坦克中最高硬度者。

  1943年,因为性能和价格原因,德**方打算停止生产四号坦克,全力量产黑豹坦克,然而当时位居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大加反对,指若真的如此,前线将有一天没有任何一辆坦克可以使用(因为黑豹坦克建造工时太长),军方其后撤回命令。当年4月克虏伯收到命令要改为生产豹式,四个月后又要改回四号坦克,此一转换就浪费了30万工时,相当于生产150辆四号坦克。同年12月,克虏伯工厂开始转产四号突击炮;1944年春天,沃玛格工厂亦开始生产4号自行反坦克炮,只剩下尼柏龙根工厂继续生产4号坦克。德国工业随着战事发展逐渐崩溃,盟军的空中和地面攻势压力越来越大,尼伯龙根工厂亦遭到轰炸而严重损坏,1945年三月至四月的生产量更下降到1942年前的水平,每月只有约55辆坦克驶下生产线。

  性能参数

  长度(包括炮管)

  宽度:63米/88米

  高度:68米

  重量:5吨

  乘员数5人: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车长

  发动机:迈巴赫HL120TRM300马力

  最高时速公路:4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公路:210千米,

  越野:130千米

  所用燃料:74号辛烷汽油

  燃料载量:470升爬坡性能:30度

  涉水深度:1米

  越障高度:6米

  越壕宽度:⒉2米

  主要武器:75毫米KwK4048倍身管坦克炮,备弹87发(PzGr39穿甲弹、PzGr40破甲弹、Gr34高爆弹)。

  辅助武器:2

  挺92毫米MG34通用机枪(车体机枪/同轴机枪),备弹2250发(注:有的则是3挺MG34通用机枪,第3挺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其目的是防御敌机俯冲空袭。)

  改型演变

  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四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四号坦克F1型(其中也包括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毫米/24倍口径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四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76中型坦克[3]?和KV-1重型坦克[4]?,当时德军装备的三号坦克50毫米/42倍口径与四号坦克75毫米/24倍口径坦克炮在交战距离上无法有效击穿苏军坦克的正面装甲,因此在1942年之前,苏军在技术装备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5]?和“黑豹”式中型坦克(也称“豹”式坦克)[6]?外,也开始对三、四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四号F1型坦克改装长身管75毫米/43倍口径火炮,成为F2型,1942年G型投产(开始是43倍身管,之后统一为48倍身管),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可以在1500米外轻松击穿T-34/76中型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面对T-34坦克的60°大倾角车体,能在1000米左右击穿(虽然理论上应该是在500米左右击穿,但由于T-34坦克装甲质量较差,。还有T-34车体首上开口多而且面积大,降低了整块装甲板的强度,实战中也有很多在1000米外击穿车体的案例),威力相比L/24主炮大大提升。此外四号F2型坦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北非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其穿甲能力远远高于美军M4坦克及英军所有坦克。

  发展改进

  四号坦克最初的作战用途,源自于古德里安的装甲论,即三号坦克为主力突击坦克,而四号坦克则加装75mmL/24短炮为步兵和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因此车体的体型和载重量都比三号坦克要大。但在1941年6月22日后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遭遇了苏军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三号坦克E型、F型所装备的Kwk38L/4250mm炮根本无法有效对付前两者,而即使换装穿甲能力更强大的Kwk39L/60火炮,也只能在近距离对付他们。而三号底盘已经不允许再换装更大的火炮了。因此军方才想到四号坦克,四号F2型坦克就换装了75mmL/43长炮,使得德军终于有了一种能抗衡T-34的坦克,随后四号坦克的作战用途彻底发生改变,G型渐渐退役后,1944年H型和J型渐渐成为了德军坦克主力(后来与黑豹一同为主力,但从未被黑豹坦克取代)而原本四号支援步兵的任务交给了配备短炮的三号坦克N型和短管的三号突击炮。

  1943年四号H型1944年四号J型坦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了炮塔护圈以及车体两侧的5毫米侧裙板(安装这两个新部件的目的是减少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的能量,使其无法穿透坦克装甲,但实战表现不是特别理想,不过对美军巴祖卡火箭筒有一定防御能力)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三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四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四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四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但在1944年苏德战争后期,其火力以不及苏联的新型坦克T-34/85中型坦克和苏军斯大林2号(JS-2)重型坦克,[7]?(注:下图仅为理论数值,没有考虑钢材质量等因素)

  不过在诺曼底战役中,它的火力仍然远强于更重(32t)的美军谢尔曼坦克(75mm炮的型号),但装甲防护性却不及谢尔曼坦克,实际上在通常交战同等距离内,四号坦克和谢尔曼75都能摧毁对手,射击速度准度是关键,而谢尔曼坦克的炮瞄和炮塔旋转系统明显优于四号,往往能够抢先开火,因此谢尔曼在综合性能上略优于四号坦克。四号坦克面对美军的谢尔曼76mmM1主炮则显得力不从心,后者可以在2000米以内击穿四号坦克80mm的垂直装甲。

  但是尽管虎式重型坦克与黑豹坦克威力强大,装甲坚厚,也从未能替代四号坦克。此外,四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东风”自行高炮、“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弹炮(该车成员们经常抱怨它的携弹量太少,仅有18发,而且最致命的缺点是装甲很薄以及高大的车身、敞开式的战斗室。)、“灰熊”150毫米12倍身管重型步兵突击炮,四号突击炮,“犀牛/大黄蜂”88毫米/71倍口径重型坦克歼击车(和战争后期出现的虎王重型坦克[8]?装的是一样的火炮,用的是Pak-4388毫米/71倍身管反坦克炮,所以优点显而易见,那就是恐怖的破坏力。缺点和“野蜂”自行榴弹炮的缺点一样,装甲非常薄,以及高大的车身,敞开式的战斗室使其中的弹药很容易被手榴弹等引燃,导致全车殉爆。)、四号弹药运输车(安装有一个大型起重机【重达3吨】以及3枚600毫米“卡尔”自行迫击炮的炮弹),四号两栖坦克(跟美国的LVT"水牛"两栖坦克差不多,采用了略微加长的底盘,前方为操作室,后部可以运载货物以及士兵。)、四号装甲抢修车(没有事实证明它装过推土铲,但是有绞盘等最基本的装备)、四号架桥坦克(但后来又与底盘不堪重负,与1941年正式停产)、“蚱蜢”自行火炮(装备一门轻型的105毫米火炮,采用了略微加长的四号坦克底盘,但是总产量在10辆以下)最重要的当属以四号底盘发展的坦克歼击车,即四号坦克歼击车(四号驱逐坦克),早期安装了75毫米/48倍身管,中后期安装了70倍身管火炮,简称“四歼(或四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师、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实战运用

  战中,德国把一小部分四号坦克提供给他的同盟及其友好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西班牙和克罗地亚等国家。战后,一些四号坦克以及三号突击炮[9]?、四号坦克歼击车等被叙利亚、芬兰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四号坦克与以色列装备的英制“百夫长”坦克交火。

  四号仍然是德国二战生产和装备数量最多的中型坦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易生产,性能平均,使用可靠,所以被德军士兵称为“军马”的雅号。在"黑豹"式坦克研制成功后,德军参谋部的部分“技术乐观派”曾要求停产四号坦克而转向全面生产“黑豹”式坦克,但遭到时任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断然拒绝。

  在二战后期,一部分的四号坦克的底盘被加装防空炮塔,改装成防空坦克--即“旋风”自行高射炮(装备4联装20毫米高射炮一门),还有东风自行高射炮(装备37毫米高射炮一门)。“旋风”的产量是140辆,而“东风”仅生产了40辆。另外,还有最后研制并生产的“火球”【又叫“球形闪电”】自行高射炮(2联装30毫米高射炮一门,并且装在一个球形炮塔上,炮塔旋转一周只需25秒,最大仰角为80°),可是总共就生产出了6辆,可是在它们之前还有两种四号防空坦克,它们被德国官兵们戏称为“家具运输车”,是因为它们的周围都是可放倒的长方形钢板,在战斗时都要把钢板放下,成员们只能依靠火炮上的小护盾做保护,两种型号分别装备的是四联装20毫米高射炮或者一门37毫米高射炮,两者共生产了211辆。

  另外,四号坦克还有许多奇特的设计。在1941年9月,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扮演了相同的角色,而且这两种坦克有诸多相同之处,德国人认为把两者结合起来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便开发了更为复杂的三/四号坦克,并且制造出一辆样车,只是采用了较大的6组负重轮,与先前的Vk2001/K十分相似,这个设计十分有特色,创新,在火炮与装甲的迅速发展中,这个设计于1944年被淘汰。1944年人们普遍认为四号坦克开发潜能已经挖掘殆尽,克虏伯公司曾经想为四号坦克的底盘装备上“豹”式坦克的炮塔,但经过测试,底盘明显不堪负重,这个计划也就停止了。

  装甲参数

  车体正面

  50+30*毫米/11°(注*:H型与J型坦克在生产时采用了整体的80毫米装甲。而F2型、G型原来是50毫米装甲,后来为了给G型增加防御能力而附加了30毫米装甲,等于80毫米。)

  车体侧面

  30/0°(中后期出现的H型、J型安装了厚为5毫米的侧裙板,为了削弱火箭弹的穿甲能量,等于35毫米。)

  车体后方

  20/0°

  车体顶部

  10-12/0°

  炮塔正面

  50/10°(J型加厚到80mm,F型则为60mm)

  炮塔侧面

  30/26°

  炮塔后方

  30/10°

  炮塔顶部

  10/83°

  型号系列

  型号

  制造年份

  简介

  生产数目

  四号坦克A型

  1937年-1938年

  四号坦克最早的型号

  35辆

  四号坦克B型

  1938年及1942年

  装甲加厚,并装配了更大的发动机

  42辆

  四号坦克C型

  1938年-1939年

  改良了少部份的性能

  140辆

  四号坦克D型

  1939年-1940年

  侧面装甲加厚

  229辆

  四号坦克E型

  1940年-1941年

  侧面及正面装甲加厚

  223辆

  四号坦克F1型

  1941年-1942年

  简化结构

  462辆

  四号坦克F2型

  1942年

  装配75毫米L/43反坦克炮

  175辆

  四号坦克G型

  1942年-1943年

  炮塔装甲加厚,并用于冬季作战

  1,687辆

  四号坦克H型

  1943年-1944年

  加长炮管,采用75毫米L/48火炮,并加厚装甲

  3,774辆

  四号坦克J型

  1944年-1945年

  增大燃油箱,炮塔驱动改为手动,简化生产

  1,758辆

  A型

  苏台德地区的一场阅兵,图中为四号坦克A型

  1937年10月推出的第一款四号坦克为A型,编号为1/BW。四号坦克A型的动力由迈巴赫HL108TR供给,引擎输出250匹马力,并使用SGR75变速箱驱动5个前进及1个倒车档来实现31千米/小时的最大道路速。四号坦克A型使用KwK37L/2475毫米坦克炮,该炮射速较低,主要用以发射高爆弹以作支援。使用穿甲弹时,初速能达到430米/秒,在700米距离外射击可以击穿30度倾斜装甲板至43毫米。一挺92毫米MG34通用机枪置于主炮炮塔同轴,另一挺则置于前装甲板上。四号坦克A型正面装甲厚5毫米,炮塔则有20毫米的装甲,然而它们只能防御炮弹破片,轻型反坦克炮炮弹等。此型号的坦克很少走上战场,主要用作培训装甲兵及制造技师。

  B型

  1937年,A型生产了37辆后,厂方开始生产四号坦克B型。新式的四号坦克将原有的引擎换成马力更高的300匹迈巴赫HL120TR,同时使用新型SSG75变速箱以提供6个前进和1个倒档。尽管重量增加至16吨,但坦克的速度仍提高至39千米/小时。倾斜装甲板最大厚度增为30毫米,连接在车体上的机枪亦被替换成手枪射击口。

  C型

  四号坦克C型

  时值1938年,厂商在生产了42辆B型后又对C型进行了改制,将炮塔装甲增厚到30毫米,从而使坦克增重至14吨。在完成了40辆C型坦克的组装后,由80341底盘编号开始,引擎再改为改良版HL120TRM。军方此时将四号坦克定位为自走步兵炮,相对之后的D型也只是其改进版,实体没有太大改变。

  D型

  1939年8月生产了140辆C型后,D型开始投入生产。D型重新安置车体机枪,同时炮塔机枪的内部炮盾改为外部炮盾。此外,装甲再次获得提升,侧面装甲的厚度增至20毫米。1939年9月波兰战役完结,军方决定加产四号坦克,并于9月27日予以编号SdKfz161。

  为了对抗马提尔达二型步兵坦克,德军原定替四号坦克换上由Pak38反坦克炮改制而成的5厘米炮。然而,由于德军在法国进展神速,订单在进入生产程序前被取消。

  E型

  1940年9月,四号坦克引进了E型。其将正前方装甲提升至50毫米,并临时在倾斜装甲加上一块30毫米厚钢板。最后,指挥官的车顶舱口向前移动。旧式四号坦克回厂修理时亦会作此改动。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间并生产了280辆四号坦克E型。

  F1/F2型四号坦克F1(上)

  及F2型(下)

  1941年4月,四号坦克F型开始生产。与E型的附加式装甲不同的是,四号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装上50毫米装甲,而侧部装甲亦同时加厚至30毫米。改装后车重3吨,这使厂商相应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生产商同时改造了滚轮及前链轮。

  1941年05月26日,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几星期的一场会议中,希特勒决定提高四号坦克的主要装备。克虏伯获得该合同,它整合了Pak38反坦克炮到新型车体:SdKfz161/1。第一架原型于1941年11月15日交付。

  然而,一个月后出现的KV-1坦克与T-34坦克使德军发现他们需要一支更强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经决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弃,改用莱茵金属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该炮后来称为75毫米Pak

  40L/46。由于该炮的反冲需求的长度极多,四号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军方缩短反冲机制,成为75毫米KwK40L/43。这种装备长炮管的四号坦克F型名为四号坦克F2型,同时装备短炮管的就改名为F1型。当发射穿甲弹时,炮弹的初速从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990米/秒。当发射坦克炮弹39时,四号坦克的主炮能于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钢制装甲板。最初四号坦克的炮管安装了单腔球型炮口制动器,但它提供的制动能力甚至不到反冲系统需求的一半。坦克的重量此时增加到6吨。除了生产时装上长炮管外,有二十五辆回厂维修的亦改装上长炮管。三个月后,四号坦克F2型重新命名为G型,早期的G型与F2型没有太大分别。

  G型

  四号坦克G型

  G型生产的一年当中,其又小改进了几次。鉴于该坦克几近达到改装上限,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侧面附加的20毫米钢板遭到删除,但基本装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来的重量转移到前方装甲,该处附加了一块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板,至此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正面装甲附加的30毫米装甲板其后又改至焊接在装甲上。除了因为增加重量而导致驱动系统发生技术问题,1942年11月8日的报告显示增厚的正面装甲受到部队好评。此时军方决定为四号坦克上一块30毫米附加装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决定将所有四号坦克改为80毫米前装甲。此时,在突尼斯的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的M72穿甲弹只能在100米以内击穿四号坦克的前装甲。为了简化生产,炮塔两侧和正面右侧的观察镜被拆除,而两个备用车轮则放在车体左侧后方。然后再将7个备用履带链放置在正面倾斜装甲板之上。在较热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改善了后侧的通气口,而在较冷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则加设加热冷却液的装置及一个起动液喷气器。新光源取代了原来的大灯,炮塔上的通讯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辆在两侧和炮塔加了裙边的四号坦克展出。G型后期将指挥官的两个舱口改为一个较大的圆型舱口,舱口并加以装甲覆盖。1943年四月原来的炮管改为更长的KwK40L/48坦克炮,并加上一个重新设计的炮口制动器。四号坦克在此时开始取代了三号坦克的地位。

  H型

  四号坦克H型

  H型于1943年4月开始生产,其车体改进为161/2。H型亦由将附加式装甲改为单一80毫米装甲而改善了其完整性。德军步兵备有HHL磁性吸附雷,为了避免盟军加以复制利用,因而为坦克加上Zimmeri。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四周进一步增加5毫米侧裙及8毫米炮塔裙。H型的火炮全部使用75mmKwK40L/48。H型生产期间,其橡胶覆盖的回轮改为纯铁制,车身也为容易损坏的侧裙设置三角支架。一个用来发射人员杀伤雷发射器的孔亦加上装甲板,因为该类武器的存量已经很少至近乎没有。这使坦克的重量跃升至25吨,严重降低其速度,换装三号坦克的SSG77变速箱亦没有解决问题。

  J型

  四号坦克J型,放大后可以看出阴影内只有三个回轮。

  J型为H型的后继款式,其与H型相差不大,但由于德军战损非常多,J型大幅简化其生产过程来增加生产速度。用来协助旋转炮塔的发电机遭移除,因此组员需自行手动旋转炮塔。留下来的空位用来作辅助燃料槽,该槽容量达200升,故其路程增至320千米。厂方移除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口及观察口,同时简化引擎的散热器。此外,圆柱型炮口制动器由两个火焰抑制器取代。1944年后期,德军的装甲车的坦克不再使用Zimmerit,同时四号坦克的侧裙改为铁网制,回轮亦由四个减至三个。

  设计技术

  简要说明

  四号坦克的基本设计就像其前者,一至三号坦克一样。它们都是

  由一个盒状车体加上一个炮塔。所有回到本土维修过的四号坦克都会升级装备,却因而造成纪录困难,而各种升级的介绍亦缺乏。

  炮塔装置

  不像三号坦克,四号坦克的炮塔与车体之间有隔层分开。炮塔内四号坦克的人员配置与其它大部分装甲车辆相同,炮手与填装手分别就坐于主炮的左右方,而车长则坐在炮塔后方,并持有独立的观测镜及车顶圆型开口。原先整个炮塔为一体,而之后则加上逃生口,亦增加了观察口。最初四号坦克炮塔的右后方及左方皆有人员杀伤雷发射器的开口。整个炮塔都由一个旋转轴承支撑及协助旋转。而德国二战时期的坦克只有四号坦克有电动引擎协助驱动,动力来自一台后备15匹两缸DKW二冲程循环引擎,因此关闭主引擎时仍可旋转炮塔。调整炮塔高度时则要靠人手。炮盾处包含主炮及一支MG-34机枪。炮塔正面则有两个面积十分小的观察孔,其可轻易闭合以保护潜望镜。

  动力系统

  由四号坦克B型开始,四号坦克后方的引擎就改为能提供300匹马力的迈巴赫12缸汽油引擎(HL

  120TR)。两个安装在车体上的风扇将冷却空气从车身右方吹至坦克后方左侧的冷却器,然后排放。而能量传送的方式就像四号坦克一样,由引擎利用传动轴通过3碟离合器及有6个前进档的变速箱。传动轴再透过伞状齿轮来与舵机进行齿轮偶合,然后到达车体外带动动轮。每两个路轮为一组,每组配一个煞车板。一条重达1270千克的履带到车后的惰轮。四号坦克可携带470升的汽油作为燃料,分别存于车内三个油槽,油槽容量分别为220升、140升及110升。而车体正后方仍有烟雾弹投掷装置。

  出口外国

  轴心国

  四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出口最多的坦克,包括轴心国、合作国与中立国都曾使用过。1942年,德国赠送了11辆四号坦克给罗马尼亚、32辆给予匈牙利,它们大部分于1942年末至1943年中的东线战场中损失。罗马尼亚于整场战争中约获得120辆不同型号的四号坦克。保加利亚也由德国提供了46辆(亦有88、91辆的说法)四号坦克,另外还有12辆交给意大利作为重建装甲师的核心,它们于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推翻时主要用作训练坦克组员,而当1943年意大利被德国占领时,后者又将这些四号坦克收回。二战期间,身为中立国的西班牙曾于1943年3月向德国提出100辆长炮管四号坦克的军事援助以替换T-26,但直至同年12月,德国仅交付20辆四号坦克H型。1944年2月,西班牙又再提出其请求,这次数量为33辆,而德国的出口公司同时希望另外提供67辆,总数又一次是100辆,但最终西班牙却没有获得任何四号坦克。1944-54年间,四号坦克一直是西班牙拥有的最优秀坦克。另外在二战期间,德军曾有一艘装载了四号坦克的运输船因为受到英**舰的追击而逃进西班牙港口,西班牙政府随即扣押这些坦克。芬兰也曾向德国购买过30辆四号坦克,但1944年只收到了15辆。同年第二批四号坦克交付给匈牙利,数量为62辆(一说为72辆),但其中20辆又被用于补充德军的损失。合计共297辆四号坦克交到德国的盟国手[11]?。

  同盟国

  除了德国的盟国外,其敌人亦有取得四号坦克并加以使用。苏军将捕获的四号坦克命名为T-4,用于1942至43年间的东线战场,还曾投入到北高加索地区的攻势作战。到了战争最后两年时,这些坦克改变了用途,主要用作渗透德军,极具地域特色的德军很容易就被这些坦克所蒙骗,第4装甲集团军的雷余辛柯上校(Leljuschenko)还特别指出,以四号坦克执行任务的效果比豹式好。苏联的库宾卡测试人员检测该车时指出,四号坦克易于驾驶、空间较大因此乘员较舒适、噪音也比T-34小得多。缺点方面则是其高耗油量,驾驶旁边的变速箱发出大量热和噪音,紧急出口也会被裙边阻挡。

  20世纪60年代,叙利亚从法国获得数辆四号坦克,并将其车载机枪更换至苏制7毫米机枪。这些坦克用于轰击戈兰高地以下的以色列定居点,并在1965年中被以色列百夫长坦克击毁。叙利亚从西班牙获得另外17辆四号坦克,它们亦有用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叙利亚另外还装备过少量同样使用四号底盘的四号自行反坦克炮及黄蜂式自行火炮。

  二战后续

  现代通常认为四号坦克在当时比较强大并可靠。其最初的薄装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为当时设想其为步兵支援坦克。随着加厚装甲及更换炮管,四号坦克逐渐从步兵支援坦克演化为主力坦克。因为其通常比其它国家的坦克优越,至少也是相当,所以经常当作四号坦克的核心部队。因此,四号坦克成为德军最重要的坦克。由于其

  发展时间较长,而且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它没有像虎式或豹式初期般到战场上才发觉有大量技术问题。四号坦克的缺点是形状较传统,装甲容易受损,而侧裙则更为脆弱。德军尝试以加厚的装加强防护能力,却使功率重量比越来越低。即使到了1943年,训练有素的乘员、清晰的无线电及炮塔内良好的分工使四号坦克仍比T-34/76优越。但后期苏联的新型坦克使得四号坦克必须退下来,由豹式等取代。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天才战车道少女 鮟鱇队 美穗组 ——PzKpfw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