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破题

+A -A

  万永堂身上多余的性格,正是在他这两世父母亲生子的三魂七魄中产生。他现在应该做的是怎么剔除这种人格。简单的他要做的是将残存在自己体内的灵魂超度或者杀掉。说的很血腥,其实修行也就是这么回事,逆天而行。

  但他事先也讲了,既不想做和尚,也不愿拜比自己年轻的苏飞为师,但万永堂和老方丈在他身上结的因果还存在。所以剩下的便简单了,令自己心思沉静如壁,不受身上的亡魂的干扰。那么他只有这一种方法。老方丈讲的拜师破解胎中之谜只是一种方法,而另外一种方法便是通圣。当然,这是一项苦差事,也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读书学儒。并不和修道者一样杀死亡魂,而是给自己建立一套较为正确的行为准则,将之坚定的奉行下去,每遇其事,奉行此标准,令体内的亡魂不得影响自己的思想。

  读书好理解,那就是读书理解书中精要,学儒其实也简单,就是立德立言立行。学儒和修佛修道差不多,极处可得圣人庇护,而得了圣人的庇佑,那么在他身上的亡魂自可以冰消玉解,众圣护佑,百邪不侵。说干就干,于是他重新住起了小茅房苦读,准备应考。模仿起原来的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

  我生于哪里,来于哪里。若有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便回答我叫万永堂。

  此万永堂非彼万永堂。其实很简单,他回的是现世中的名字。

  傍晚时分,万永堂伸伸懒腰,瞧着自己面前的无数本书籍,强提精神。揉了揉脑门。

  当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已经三个月了,虽然学儒相较于通圣要简单的多,但也绝非易事。

  这几月来,他每日里只读两个时辰的早书,然后去听老方丈讲佛。午饭后自去田间散步。晚上再温习两个时辰的课业。

  虽然听起来很轻松,但这两个时辰他都是全神贯注,人一天中只有半个时辰精神是高度集中的,所以他付出的努力不可谓不大。

  他本以为有老方丈的提携,手里又有老方丈暗地里收集的未被儒生删改过的圣人书籍。再不济,自己也算是秀才及第,怎么也能学出个大概,谁曾想他读圣人言论时,非但不能刀过竹解,反而有些失落,圣人之言言在立世立德立言。这和儒生编纂的仕途经济学不同,高尚不到哪里去。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这是万永堂听烂了的言论,因他前世毒妻谋父,本以为能在圣人的言论中得到精神依托,用圣人的言论来令自己心安理得,却不想仅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和想象中不同,如同满怀期许的准备吃请,以为朋友阔绰,会请些肉蟹泥藕,却不想只是比清汤面多加了个蛋的鸡蛋面。

  这一日,老方丈来到书房询问他读的怎么样了,万永堂便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圣人的思想不该是这么肤浅呀。

  却不料老方丈又问他一题:若是前世的你,愿意以家族的性命来换取妻子的性命么。

  万永堂沉思一阵,又道:“这是道难题,所以我不知道若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选择。”

  老方丈随即道:“这就像妻子和母亲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这种问题。”

  万永堂想了想,很好奇老方丈为何会扯这种问题,看老方丈胸有成竹,不知他会怎么选,不觉问道:“方丈当如何作答。”

  老方丈双手合十,故作庄严肃穆状,道:“老衲是出家人,没有老婆,所以只能救老娘。”

  万永堂被老方丈说的那是一时语塞,看着老方丈的头顶,顿觉老方丈的为人和他的头一样滑不留手,不愧是佛祖的弟子,舌灿金莲。也难怪当年能从皇帝那里将自己救下。还不死心,追问道:“若老方丈不是方外之人呢?”

  老方丈抠抠鼻子,不屑道:“老衲建议将提出此问题的混蛋直接打死。阿弥陀佛,老衲妄言了,善哉善哉。”

  “方丈,你妄言说粗话了。”

  老方丈继而答道:“既然老衲有了老婆,又怎能算是方外之人,所以粗口佛祖他老人家也是会谅解的。何况这本就是一道关于伦理道德的题目,无论你怎么选择,都会遭人诟病。”

  “老衲言尽于此,你自行去想想罢。”言罢,老方丈便推万永堂出了门。

  万永堂发现老方丈永远都是一会正经,一会泼皮,搞得他都不清楚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了,无奈之下便回了自己禅房。

  于一日,万永堂还是嚼着那些陈词滥调,脑子不知是怎么了,突然开了小差,还在想究竟是圣人厉害还是佛道二门的教祖道尊厉害,待回过神来时。抬眼看到一本放在最上面的书籍《闲叙》。

  这就奇怪了,他都不怎么看杂文闲言传说的,将心思全都扑在了圣人的言论上。虽然他对圣人有所疑问,但就像化缘给自己讲故事一样。老方丈的话每次都透漏着玄机。自己这些天来读书都是做好标注,所以这本书其实应该在最下面,而不是每次都放在他做过标注的书籍上面。

  这难道不叫奇怪么。

  于是万永堂好奇的打开这本叫做《闲叙》的书籍。

  果然不出所料,目录上林林总总记载了八百多个趣味性十足的小故事。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挑几个名字听起来有趣的故事看看也算换换脑子吧。

  他正读到一篇名叫万事皆有后人评。

  事情发生在陈国和周国。里面记载的是一名忠君爱国的亡国宰相为了保护小皇子,便将自己

  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偷龙转凤,掉了包。自己也委身敌国诈降。

  这其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儿子被征讨的敌将首领用朴刀切掉脑袋提在手里高兴的呼喝。为了大义却只得笑脸相迎,说着恭喜将军断掉了陈国最后的血脉,等若是毁掉了陈国的未来。此不世之功劳定能让将军名垂千古,永留史册的恭维之话。

  国破之后,他曾被幸存下来的百姓暗地里骂做卖国贼,奸佞。更是乱言他在两国交战时早就通敌卖国了。不然陈国也不可能兵败如山倒。竟是将兵事胡乱的推在他的身上。这他都忍下了。

  之后一晃便过了十八年。他告诉了那名被他用亲生骨肉换下的皇子实情。皇子与他拜了三拜,行了大礼。便去投身复仇。

  皇子也算争气,召集曾经的陈国旧部,又联合备受周国欺压的异族将其推翻。那之后自立为皇,奉养宰相。

  这本是该歌功颂德的事情,但不久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言论,这宰相绝非什么好人,甚至可以说是恶人。

  自古以来虎毒不食子,他竟是将尚在襁褓中的亲生骨肉给敌军双手奉上。

  而文章的末尾便讲到这位宰相是儒学大家,是圣人的门生。篇尾有个小结。

  这字他识得,是老方丈的字迹。

  老方丈写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就连对待亲生骨肉的态度都是如此。这位宰相是值得敬佩之人。然为了一亡国之君,能舍下亲生骨肉,再起争戈,是忠是义,又或者是阴狠的屠夫?

  老衲自不敢评说,但却有人敢于将其下定义。

  这人便能称之为圣人。因为他给天下建立了礼义仁智信的观念。令人有了德行。

  万永堂本不喜这类的书,因他前世毒妻谋父,很忌讳这种言论。但故事极短,三五行便讲完了这则小故事。而他目力又惊人,几乎一目三四行。虽三言两语,书中却讲的绘声绘色。

  读罢,万永堂脑中便如闪电般跳出自己毒妻谋父的场景。

  百般思绪凝结成一团乱麻。想着故事里宰相杀子为保皇子的情景,和自己是何等的相似,一个为了大义,一个为了所谓的大义而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妻子。

  而圣人却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君为臣纲!

  可想而知,日后这则故事会渐渐的被人遗忘,而类似的事情还会出现很多。

  正是因为圣人礼义仁智信的存在,加之儒生鼓吹。

  这些杀子的人只会被人骂几百年,而圣人则会被人遗臭万年。

  万永堂想到这里,瞬间心如盾击。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圣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思想高高在上,而在于他教会了人礼法,教会了人为人处世,听起来是投机取巧,但做人有时就该如此。

  能够被称为思想的东西一定是符合现世生活的,甚至是超前。一直占据统领地位的思想必然会被后来的思想所掩埋,被时代淘汰,而圣人的思想已经引导了人们几千年正确的生活,这难道还不足以称之为伟大么。

  能够被称之为思想的东西必定有所局限,人们的思想会受到见识的约束,而见识又决定了思想高度。人们的一言一行总是在限定的思想范围内进行才能称之为正常,反之则不然。而圣人的言论也会有局限性,但正是这种局限的引导,才会令一批人痛骂四书五经吞噬人们自主思想。

  而圣人并没有太过专注于思想,这就是他的高洁之处,也是人们说他投机取巧的地方。

  圣人是人,既然被思想权限在一个圈内,那么他的一言一行也只可能在这个圈内来回的转,当有一天他的思想不能成为万金油,令人有所反对的时候,那么会成为遗臭万年。

  但圣人之所以称之为圣人,所以说圣人有凡人所没有的勇,他愿意接受千年之后人们的唾骂。

  他给出了一个答案,让人们按照他的处事标准前行,即便有错,也是错在圣人他老人家,是他的思想引导人们这么做的。与人无尤,这便是他的伟大地方。

  举一例子,科举。

  自古以来便有人争论该不该废除。因为考试的内容正是圣人的言论,而圣人的言论左右了读书人的思想。有一种叫做拿来主义的思想,令得有些痴傻的读书人不假思索的运用,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官位,名声。他们自得其乐,陶醉其中,自如运用别人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却忘记了自己也应该是个有思想的人。此为其一。

  其二,圣人的言论中很多的东西都是维护了帝国的统治,间接成了压迫百姓的工具。这是有思想者痛骂圣人的原因。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或者是刻意选择性的忽略了,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必要的,他们想要火中取栗。凡是引导人思想的,不是算命便是骗钱骗权。而他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这么做。

  若是科举制度废除一旦成功,那么国家该用何手段选拔人才,若是没有圣人的思想,整个大千世界也就成了杀戮的战场,弱肉强食者肆意妄为的领域。那么这还是人间么?人还能称之为人么?

  圣人维护了帝国统治是没错,但若是没有了国家,残酷的战争便会不断的继续。人们也许会在某一次不经意的战争中灭绝。

  那么那时的百姓还谈何受压迫。

  而圣人又有了德行这一言论,是令帝国自上而下,从皇帝到百姓皆有羞耻之心,也令他们做事时想到德行,令他们在行事之时有了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万世言 第十章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