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节 礼是用来防止人们出现过失

+A -A

  第三,没有声音的音乐,上下心愿交融;没有形式的礼仪,上下和睦齐同;没有丧服的服丧,使万国之民竞相孝养。第四,没有声音的音乐,四方闻着日益增多;没有形式的礼仪,一天胜似一天,一月强过一月;没有丧服的服丧,使纯粹的道德日益光明。第五没有声音的音乐,使响应之心纷纷而起;没有形式的礼仪,普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传及后世子孙。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和天地并列而为第三。请问怎样才可以称作是和天地并列而为第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用恩德招揽天下百姓。子夏接着问道:什么叫做三无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按照这三条来招揽天下百姓,就叫做三无私。这个意思在《诗经》里也有所反映:奉行天命不敢违,至于成汤登君位。降下政教不迟缓,聪明谨慎曰向上。明德长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汤。这就是商汤的德行。

  天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有刮风下雨,也有下露降霜。这些都是天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作为政教。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风雷鼓荡,万物萌芽生长。这些都是地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作为政教。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他的气志微妙如神。在他将要称王天下的时候,神灵有所预知,一定要为他生下贤能的辅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时之雨,又好像山川飘出祥云。

  有《诗经》为证:五岳居中是篙山,巍巍高耸入云天。中岳高山降神灵,生下甫侯和申伯。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栋染臣。诸侯靠他作屏障,宣扬盛德遍四方。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夏、商、周三代称王,在其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诗经》上说: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声千古传。这就是三代圣王的德行。《诗经》上又说:太王施其文德,团结四方各国。这就是太王的德行。子夏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倚墙站立,说:嫡子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吗!

  *********

  (30)坊记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放置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

  孔子说:小人贫则穷困,富则骄横;穷困了就会去偷盗,骄横了就会去乱来。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日趋减少。

  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诗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雉,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白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孔子说:礼这个东西,是用来去掉疑惑、辨别隐微,从而防范百姓越轨的。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君主,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就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的国君暗地里称王,国君去世,《春秋》贬斥他们,不书写他们的葬礼;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盍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更何况对那些僭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说:国君不和同姓的人同车,和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以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弑杀国君的。

  孔子说:一盅酒,一盘肉,让来让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这样还有人僭越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在贱位,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506节 礼是用来防止人们出现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