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农村,最大的感受就是静,每一天似乎都在做着相同的事,如果人能自在的就这样生活,如果这样一直能持续下去,那么将来便什么变化都不会有,人不同,但事一样,一代代人,就这样了。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改变的太快,农村也不断的受到冲击,赵伟翻过赵家家谱,厚厚的七大本,怎么都得有一百多代吧,料想几百年都应该差不多的了,但是赵伟却感觉,他也算见证赵家村的结构,被一批一批出去的年轻人和外面传进来的信息摧毁,而这个时间仅仅就用了十余年。
十多年后,农村将会有很多平房被推翻,很多楼房被竖起来,但是这些人大多都欠了很多债,赵伟家算是早期“负债一族”了,大多数农村人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即使最后得花去很多年还债,即使那座楼房什么都没有装修。而赵伟看到的赵家村就是这样,赵家村的人很多还是留在了农村,很多年后村里多了很多那种类似毛坯的楼房,一栋一栋的竖在平房之间,然后随着一年一年的积累,自己亲手将房子装饰起来,房子开始变得漂亮了,但是房子也随着岁月的脚步开始蹒跚,需要开始粉刷他的旧迹,屋子的主心处,也开始出现裂痕,时时提醒着人们,它有些年岁了。
而赵家村的副业也开始兴盛,农田很多都变成养鱼池【当然不是金鱼,是淡水鱼,养了卖给别人吃的。】,人也不再困在那些少的可怜的土地上,出去打工的多了,捞鱼摸虾的多了,也有蹬三轮的。生活好了些,但是更多的钱都流进他们守护一生的砖砖瓦瓦里,然后被风吹散,而赵家村也不再有平时的悠闲,更多的人都开始行色匆匆,似乎,钱越多,人越要奔波了。
赵伟曾经去过很多村子,也见到另外一种景象。
土地都荒芜了,辛辛苦苦了一年,但是还不如出门打工的人吃喝玩乐后剩下的多。而当时城市建设也是很欢迎这一批一批人的,建筑工地,餐厅,各个角落都有这些人的身影,但是后来,也有了那个被很多人熟知的名词“农民工”,在一个著名的城市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词“暂住证”,咱们华夏人需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居住而办的一个证。有一些人成功了,但是更多的人不断被人歧视着,被人驱赶着,但是他们也没有再回到这片他们离开的地方,因为村子已经变得破旧了,于是村子开始慢慢变得更加破旧了,于是更多的人都走出去了……
但是至少现在的赵家村,还是赵伟记忆中的赵家村。
赵老头的死亡,将赵家村的平静打破了近五天,三月七日,放完最后一挂鞭炮后,赵老头的后人在村民的拥护下,踏上了去县里的车,等车远去,还有很多人没有散去,赵伟也在人群中,他们都在说着这几天的饭菜是如何的可口,晚上都赢了几块钱。似乎赵老头的使命就是来给他们平静的生活带些乐子,给平静的生活点缀一些色彩。
赵伟看着西方,那是赵家列祖列宗长眠的地方,赵老头,那里一堆老头老太太陪着你,不孤单了吧?
赵老头的破屋子换上了一把新的大锁,门又关上了。人群散去,这里便又聚集起一堆小孩,他们在鞭炮点过留下的一堆碎纸里翻找着没有被点燃的单个鞭炮,平时这帮孩子是没有这种东西可玩的,即使是过年,每个人能得到一小串鞭炮就不错了,还得将线拆开,一个个的小心收藏。随着一阵阵的欢呼,每个人的手上都抓了满把的鞭炮,赵伟也加入到捡鞭炮的队伍,也有聪明点的,从不知哪个地方捡了个塑料袋,或是洗衣粉袋,将鞭炮放在里面。
小孩是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的,他们总能找到用于娱乐的法子。前几天兴起的风筝热没有能持续多长时间,因为大多数的风筝都不太过关,飞上天的没有多少,很多人都开始不怎么参与了,现在有了这一堆鞭炮,孩子们的注意力立马转移到这里。
赵伟也回家了一趟,拿来一个小袋,刚走到那群人里,便发现朵朵也在,这丫头也真行,将衣服掀起来,鞭炮全放在上面,边在地上翻找,边用手揪一下头前面的刘海,脸都成花猫了,当然这里的干净的孩子还几乎没几个,大人们也烦躁了时不时要去收拾那一张张黑乎乎的鸡爪般的手,最后都是在晚上上床前将鸡爪子洗干净,至于指甲里有多少黑泥,就没有费那事去清理了。当时农村也没有什么卫生知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大家都是从小孩过来的,这就是常识了,还别说,当时越是看着脏的小孩,还越是健康。到不像以后那些娇贵的温室小花朵们,时不时的感冒发烧恭恭敬敬的到医院去送钱。
赵伟走到朵朵旁边,拉起她的小辫子,轻轻扯了一下,朵朵转过头,看到是赵伟,笑了笑,说道“伟哥,这里好多鞭炮啊,快来捡,你看我捡了这么多,呵呵。”
随后,她将衣服打开,里面出现一小堆鞭炮,赵伟看了下,然后将小塑料袋递给朵朵。
“给,看我找的这个袋子,我刚才也捡了一些。把那些鞭炮放到这里,别把衣服都弄脏了。”
“谢谢伟哥。”朵朵将鞭炮都装进袋子,又拉着赵伟继续捡鞭炮。
前面几个人捡了不几个,身边就稀稀拉拉的响起刺耳的声音,这个时候的鞭炮还真是劣质,硫磺的味道顿时弥漫在人群中。赵伟以前也是嗜烟的主,在这里到是很习惯,看着眼前的烟雾,到是有那种电影里战火硝烟的感觉。
小打小闹那是土八路,三两个的响声过后,各种新奇玩法便出台。都说中国人多,有才的人更多,从这些小孩子的身上,赵伟也是看到这些苗头,只是不知道那些奇思妙想都被折杀在人生的哪一段了,似乎有那么一两代就是那么玩完了。
放鞭炮也是有艺术的,玩出花样才够经典。
不多时候,孩子们的鞭炮捡的差不多了,便在孩子的聚集地打谷场集合。工具便是在自己家里厨房偷出来的火柴,清一色的红双喜,神案上初一十五祭祖拜神拜鬼用的香。赵伟看到那熟悉的大大的喜字,那火柴的包装到是几十年没怎么变,以前看着那包装怎么看都觉得喜欢,后来明白,原来这个做的的确是艺术。两个喜字连在一起,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的喜字,想出这么一出的人绝对是天才,难怪十几年长盛不衰,包装没变过。
打谷场旁边是一个池塘,周围栓了一圈牛,在泥里打着滚。赵伟一行的目的地就是这个池塘了。
虎子最先上前,将一个鞭炮**泥里,仅在外面露出一段引线,用香点燃,然后立马跑开,不一会一阵闷响,上方炸开一片泥水,有几个没有跑赢的,衣服上就沾了不少,便爆发一阵哄闹。也有比较胆子大的,直接用手拿着鞭炮,点燃后扔出去,引起边上一阵惊呼。二狗子就比较龌龊,悄悄走到一团牛粪边,将一个鞭炮**去,点燃快速跑掉,边上有眼尖的看见也转身跟着跑,谁也不傻啊,特别是这种关键时刻,更多人却是不明原因的就开始奔,时间不长,终于等来一阵哇哇的哭声,大飞傻不啦唧的站在那中招了,裤腿上斑斑点点黑色,还真是刺眼。不过小伙看见自己身段不够二狗子强壮,就扔下鞭炮回家求爷爷告奶奶去了,二狗子也是一脸后怕,将鞭炮塞到旁边三毛手里,朝反方向跑路了,其他人则兴趣不减,依然继续着他们的炸泥大业。
如果按照历史顺序发展的话,赵伟家,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会搬走,所以赵伟和村里小孩,熟归熟,但是愣是没听说那一堆玩伴的学名,记忆里就剩一堆小名在记忆里晃悠。
这些外号有些是大人在出生时就取下的,有数字丫,数字毛,阿猫阿狗的不少,畜生好养嘛,农村出生率还是不算高,也有叫钢蹦铁蛋的,其意就不言自明了。也有小孩间根据名字意译过来的,当然伟哥这种强悍的名词这时还没有传到中国,因此赵伟也就是简简单单的小伟,伟哥的叫上了。当然也有根据身体特征叫的,赵俊这孩子可怜,从小时候营养不良,个就不太高,便被人起了个矮子的称呼,不过赵伟在赵家村到是没有见过有人叫胖子或者胖墩的,这个后来城市里最常见的外号,也没有流传到农村,是不幸还是幸运,暂时就不谈论了。
当然赵伟也听过一些比较有时代特色的名字,还不是小名,那是一个纪实里提到的一位下乡的知青,可能也是怀才不遇,在乡下呆了几年,就地“落草为寇”了,后来媳妇要生孩子了,就问他取什么名字好,他随后一句“是男孩叫十分,女的叫八分。”,嘿嘿当时出工分,男人每天得十分,女人得八分。建国那年出生的一堆某建国,国庆那天出生的一堆某国庆,中国卫星升上天的又是一堆某卫星,当时的中国人还真是图省事,但也少了后来那么多花花肠子。
朵朵这丫头胆子还是小了点,左手抓着“炸药包”,右手扛着一只可能是她姥姥拜佛用的大号香,瞅着地上一个鞭炮,想点又不太敢靠近,香还没接触到鞭炮就跑开了,不一会又颤颤巍巍的靠过去,最后还是没有胆量点着那个地上孤零零的鞭炮,将大眼睛转向赵伟这边,到是乐的赵伟肚子都有点疼了。有问题找伟哥,这是她一向的宗旨。
赵伟走过去,抓起她肉乎乎的小手,就伸向那长长的引线,然后拉起朵朵转身就跑,身后便响起一声脆响。
就这样小姑娘在小伙的手把手引导下,将鞭炮消耗了一小半,才终于有胆量单独去点燃她远远扔在地上的鞭炮了。
赵伟在边上看着,手上拿着一个带着长长引线的鞭炮,这玩意现在还是危险了一点,以后那种专门给孩子玩的响炮,擦炮,烟花,冲炮之类的不知道是没有流到农村,还是就没有发明出来,不过想想还是了然,即使有,也没几家有闲钱玩这个啊。
远处不时传来一声高笑,赵伟望去,那帮畜生,将鞭炮扔向水里的鹅,鸭子边上,炸了一阵水花,连带着,鹅鸭子飞盾,扑扑的往远处爬,远处又传来几个在池塘边洗菜的妇女的笑骂声。
村子里不时的鞭炮声,就在孩子们在捡鞭炮,扔鞭炮的不断轮换中,在一场春雨后终于结果了。当然了,鞭炮的来源被这贼老头掐断了,孩子们便也没脾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