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赵伟一直都感觉不自在,全身发软,原因很简单,因为911要到了,不过此911不是米国那个悲凉的911,而是9月11日他要去上学了,这似乎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上学,很熟悉,却也很陌生的一个词,自从醒来以后,他就悠闲得不行,或者说自从上大学以后就没怎么听过这个词,平时也就是说去上课或者说是出门松松筋骨,,而且也只是想去的时候才去。记得这个时候的小学体罚很正常,记得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上课时要将双手背在身后,腰挺直,一刻都不能乱动,貌似这个也比较悲凉。
不过朵朵却不这么看,自从赵爸爸让她准备好去学校后,她就没有停止激动的心情,每当有空闲就在赵伟耳边问有关学校的事,似乎她心中无所不知的伟哥连这个也知道,可偏偏赵伟确实还知道。赵伟就躺在椅子上对这旁边托着腮帮子的朵朵挑以前的一些事情讲,这一个讲一个听,开始还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不过赵伟刚刚挑起朵朵的兴趣后才发现自己的小学还真是简单,一小屁孩糊里糊涂的就那么让六年快速溜走了,不长时间就发现自己讲无可讲。好听的讲完了就杜撰别人的故事,发现她似乎对小学更期待,赵伟担心她以后会对上学失去希望,就准备打点预防针,说小学有时很恐怖,什么老师会体罚,学生要认真,结果换来朵朵看傻子般的眼神外加引用长辈的话,“小学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姥姥给我讲以前私塾的事和伟哥你说的好像啊?”赵伟一阵气馁,不禁在怀疑,果真自己上过学吗?还是这些都是转述姥姥曾经讲过的话?
学前的准备工作还算轻松,本来应该出现的那个塑料袋书包没有出现,因为赵伟有一次拿它装桑葚了,后来被恶意扔掉,结果碎花布书包提前诞生,和姥姥给朵朵做的那个布书包感觉就是一对,一对姐妹用的。赵伟曾经对这个书包的感情很复杂,它是赵妈妈用平时积攒的碎布角料拼凑起来的,做工很精致,长长的带子,单肩背的,很漂亮。不过它出现的不是时候,那时的赵伟已经上学快一年了,也度过了一年将塑料袋当书包的日子。赵伟算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在他背上书包的时候已经有那么一点点的男孩女孩意识,看着花花绿绿的书包布面,曾经很羞愧,正像别人羡慕他有自己母亲亲手缝制的书包一样,他也羡慕别人在集市上买的单肩军用书包,还好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彩色的双肩书包,不然他又要流口水了。
纸笔这一项是最简单的,在学校似乎这个东西很多,赵爸爸顺手就为他俩置办妥当。至于打扮一新去学校,赵伟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听说过,后来见得多了,每次911,那些孩子穿得干干净净的去学校,那衣服肯定都是刚买不久。在记忆中买衣服的次数很少,几乎集中在过年的时候,但是都很深刻,每次都很惊喜,不过随着年龄的长大,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兴趣。不过到亲戚家拿穿过的旧衣服却是常事。
亲戚多的好处很多,正所谓广播种,多收获。十几个亲戚撒出去,总能有几个活出个样子,这样就能互相帮助。但是时代也限制了这个时候人的眼光,看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大多数人穷的时候能交往,有钱了就难免看不起穷亲戚,可十几年以后呢,什么叫时来运转,多少人能悟透?亲戚这种关系,有时候很玄乎,老一辈将子女撒出去,那子女就是和另一方结合在一起,关系就复杂了,要顾及的就多了。
赵伟后来回想自己家这一脉,突然发现爷爷实在是高明,他有六个女儿,两个火种撒向了革命老区红安,两个火种撒向集市,剩下两个留在了隔壁的村子。也许有人要说,人不是货物,能安排吗?笔者在这里要说的就是,当时就是凑对,见上一两面,看的顺眼了,就成了,至于要不要交往一段时间再说,那就只能问当事人了,可谁愿意去谈?爷爷的这个安排在后来也渐渐的体现出成效了,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缺粮食,这些东西在革命老区红安多得不得了,那里都是山,田地,吃都吃不完,而且相对有钱,赵爸爸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去挑回一大担子的猪肉之类的,还到那个地方去卖过两分钱一根的冰棍;九几年的时候,商业之风兴起,集市上的两个火种形成燎原之势,发达了,回哺甚丰,不过大部分吃的都到了赵伟的胃里,大票子也换成了小零票从奶奶手里流通到赵伟的手里,当年爷爷就没有瞧不起地位低下的商人,眼光如炬;进入新世纪了,爷爷奶奶行动也不太利索,老了,两个儿子靠不住,在外有工作要忙,革命老区红安的两个女儿住得太远,也因为家里境况日下,照顾不及,集市上的两个女儿娇贵了,干不了这种脏活,留在了隔壁的村子的两个女儿能发挥作用了,帮老人清理屋子,洗衣物,什么都干到了,特别是后来奶奶瘫痪在床,临终前一个月已经没有意识了,两个女儿也是老年人,依然辛苦的替奶奶擦洗身子,洗脏衣服被子,还有谁干得了?农村人伟大,农村妇女伟大,还要如何体现?所以重男轻女这种思想是多么大的一个错误,人老了靠得住的还是女儿,但是这又从何说起呢?爷爷八十大寿的时候,众儿孙齐聚膝下,已是四世同根,人数近百了。赵伟记得当时自己看得都一点恍惚,亲戚富的穷了,穷的发达了,才不过十多年,人生百态。大家聚在一起唏嘘不已,后来就谁也不再看不起谁,在赵爸爸这个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撮合下进行了产业大联合,农、商、知识界结合,互帮互助,共同富裕。赵伟没有发现工人阶级,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当地工业基础薄弱,爷爷就是想也是没有路子的,以后可能会增加的吧。
在开学前一天,赵伟和朵朵由赵妈妈带领去了集市上的大姨家,名义是走亲戚。二姨其实也住在集市上,不过赵伟去的少,很简单,她家就属于前面说的那一类,过得是最好的,但是因此也瞧不上除了大姨家外所有的亲戚,当然其他人也不会热脸贴冷屁股了。赵伟他们到的时候大姨很热情,将家里放的糕点都拿了出来,拉着赵妈妈拉家常,两个小孩就蹲在茶几边吃东西,这些东西现在还很少见。
如果是以前的话,赵伟应该是害羞的躲在赵妈妈身后,不过这个时候的赵伟却乖巧多了,不用赵妈妈教,就大声的叫大姨,弄得大姨惊喜异常,任谁见了这样乖的侄子都不会冷着脸的,朵朵更是迎来大姨的一顿抱抱。
大人们的话题赵伟是不太感兴趣,他就专注得看着朵朵消灭桌子上的美味,偶尔抬头看看那边说话的大姨,他是很喜欢这位大姨的,她一向对各家亲戚都不错,后来两家关系一直很好。交往很多。
中间大姨又到厨房弄了一顿猪肉煮鸡蛋,有钱人家就是不一样,一般这个时候走亲戚,也就是吃一顿鸡蛋面。不过赵伟又得让赵妈妈解释一番,不过大姨看赵伟不吃她精心准备的东西还是有一点不高兴,赵伟很是为难。大姨看了他一下,让赵妈妈和朵朵先吃着,自己到里屋,不一会又进到厨房,生起火。赵伟走进去看看,原来大姨是专门给他做吃的,他走过去就叫了声,
“大姨,别辛苦了,我也不太爱吃东西。”
“你这孩子,上哪学的这些,既然你不吃肉,大姨专门给你弄点好吃的东西。”大姨有点责怪的眼神,抽空拉起赵伟一顿好看,又开始絮叨,
“听你妈说你明天要去上学?”
“是啊,明天就要去了。”赵伟被大姨抱着坐在灶边的一个凳子上。
“你这么小,确实早了一点,不过你在家也没什么人照看你,去学校也好。对了,你上学后离大姨这里也近,如果不想回去就到大姨这里来吃中午饭,知道吗?”大姨似乎越看他越喜欢。赵伟能听得出这不是客气话。
“恩,知道了。”赵伟看着灶里的火,正在猜测大姨准备给他准备什么吃的。
“大姨给你点钱,到学校后,自己买点吃的,别和你妈说。”大姨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
“大姨,我也不缺钱花的。”赵伟只是感动,却不太想接着钱,一块钱,相对现在的自己,是很大的面额了。
“拿着,这是大姨给你的,你要是不接,大姨要不高兴了。”大姨板着脸。
“谢谢大姨。”赵伟接过钱,揣进自己兜里,其实他是很不习惯说这个词的,它让人之间生分了不少,但是这个时候却也找不到其他的话语。
“你先坐在这里,我来给你做吃的。”大姨起身,到灶台边。
赵伟看着大姨,原来是给自己煮面吃。不一会,朵朵走进来,可能是他进厨房好一会没出来,看见他坐在灶边,眼睛亮了一下,
“伟哥,大姨做的鸡蛋很好吃啊,可惜你不吃,来,喝点汤吧。”
“恩,好的,你多吃一点,要长得白白胖胖的。”赵伟看这端着小碗过来的朵朵,无法拒绝,不过喝完一小口,还是皱了一下眉头,不好闻。
边上的大姨看这两个人这么亲密,很高兴,
“朵朵,你就别勉强小伟了,来,过来大姨这边,大姨还做了一点吃的,你再吃一点。”
“啊,大姨也不早说,我刚才吃得好饱啊,赵妈妈还给了我不少呢。”朵朵用手轻轻的拍了一下小肚皮,可怜巴巴地看着大姨,逗得大姨又是一阵大,赵伟在旁边看这朵朵也是一阵莞尔。
“小伟,你来吃这个,朵朵你等会再吃一点,很好吃的。”大姨将锅里的东西盛起来,又拿了一双筷子,端给赵伟手上。
赵伟往里一看,原来是桂圆煮面条。桂圆,在这个时候很珍贵的吧,大姨家应该也吃得不多。赵伟看看自己的碗,又看看大姨,不太好意思吃,
“大姨,你也吃啊。”
“我不爱吃这个东西,你多吃一点,要养好身子,你看你怎么这么瘦呢?锅里还有一点,朵朵过来,大姨给你弄一点。”大姨拉起朵朵走到灶边。
“不爱吃。”赵伟眼睛都有点湿润了,这个词听了很多次,可是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太好吃了,大姨,这是什么东西啊?”朵朵比较天真,就想着吃。
“这是桂圆,很养身子的。”大姨摸着朵朵的头说道。
“那伟哥你多吃一点。”朵朵还想从她碗里弄出来一些到赵伟碗里,赵伟看着又是一阵笑。
最后要回家了,就到关键的时候了,亲情叙完了该正事了,找旧衣服。这些衣服赵爸爸是不会要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些矜持。大姨在柜子里一顿好找,拉出来一堆。
赵伟看着这堆衣服,里面很多他都很眼熟。他不是个喜欢打扮穿着的人,其中两件衣服记忆很深,一件是白色带格子的衬衫,传说表哥穿了三年,因为掉了一颗扣子,就不要了,后来赵伟一直穿到了高二,最后衣服上破了个大窟窿,才进了柜子里存了起来,这件衬衫也是赵伟到高中为止唯一穿过的一件衬衫,穿衬衫很麻烦,要经常洗,所以赵伟主要以运动衫为主。说到运动衫,这第二件就是运动衫了,它的历史更传奇,传说表哥穿了五年,也是从亲戚那里要来的旧衣服,后来赵伟将它穿到了高三,而且完好无损,这件衣服是类似紧身衣,身体长多高,它就能被撑多大。这件衣服也有一个小故事,赵伟上高三的时候,一次和小学某同学聊天,某同学突然惊奇得拉起他的衣服,大叫道,“啊,赵伟,你这件衣服,我小学五年级还看到你穿,我没记错吧?”赵伟听完脸一红,确实,他没记错——
说点关于计划生育的话题,它的好,大家都看见了,不过貌似现在中国人口依然过剩。但是不好呢?万事都有利有弊嘛。
计划生育政策严格的开始执行应该是在1985年左右,貌似那个时候很少见到避孕套,难道都禁止那时候热情的男男女女们的这种娱乐活动?结扎,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对大人;流产,是很残忍的事情,对小孩。有一些年,很多家庭家破人亡,这个亡是逃亡,那些人被称作超生游击队,全国各地的躲避凶狠的计生办,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搬光。笔者见过很多违法的“刁民”。
能看我写字的人,相信有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哥姐来爱护,没有弟妹去照顾,打架的时候没有靠山,被打了没有求助。相信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交流,无疑很多都有些自闭,很多都有些自私,还有无情。
再过几十年,可能过年的假期还会压缩吧。无法不减,因为过年除了和家人团圆,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走亲戚,可是到时没有亲戚可聚,总不能详细的将朋友都走个遍吧。
一大家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会再有了。大家能维系在一起的,只有友情和利益了,可是这两样东西,似乎都禁不起时间的推敲。
看看下面这一段,
《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
电视剧导演林丛为了剧情的需要,为了剧中家庭成员圆满,以便于剧情的展开,故事的渲染,但又不能抵触计划生育国策,如果说一个家庭是个有三个孩子的五口之家,显然不妥,于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编造了一个各带儿女重新组合的再婚家庭,终于凑足了拥有三个孩子的人口结构圆满的家庭,又不违反计划生育。本来五口之家应该是社会上的自然生态现象,可中国的社会现实却逼得导演林丛绞尽脑汁生编硬造出一个在中国已经绝迹了的五口之家。如此煞费苦心,你是否感到悲哀?【后面这一段是引自互联网,出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