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A -A

  第二十节

  作为书香传家的徐家子弟,徐静川从小就在家中长辈的督促下,研读经、史、子、集等古文书籍,虽然现在中国破四旧,不再让小孩学这些,但徐静川相信,以后这混乱的世道过去后,又会重新复兴儒家文化的。所以,他教导郑浩要好好研习。再以后,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复兴新儒家的最年轻的、最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郑浩曾在他的“潜波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仪式上深情追忆,“我的成长,离不开我的老师徐潜波先生,没有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我,能成为徐先生的弟子,是我的幸运!”“潜波”是徐静川的字。郑浩希望让所有人都知道、都记住这个生不逢时的老人的名字。他深深知道,自己虽有着重生者的优势,但如果不是遇到这样一个老师,想做出现在这番事业,是不会这么容易的!

  做为熟习四书五经的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徐静川并没有像家中长辈教导自己那样教导郑浩。他首先要郑浩通读了一下,这几本典籍,介绍了这几本典籍出现的年代,背景等:“经”主要是儒家的典籍,通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四书五经”。南宋学者朱熹将据称分别由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分别编撰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加注解。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注重经世致用,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造就了《四书》独特的地位。五经即《诗经》、《尚书》、《仪礼》、《周易》和《春秋》,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徐静川说:“一提到这四书五经,首先就会想起这是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也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读书时基本的教材,都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但后来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代对他们的评价中,认为他们宣传了封建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头脑,使得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封建时代后期的知识分子缺少创造性。对《四书》好像还是否定的。其实不然,事情不应该这么简单化,绝对化。

  徐静川也不管郑浩年纪才多大,听不听得懂:“《四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原来《论语》《孟子》是单独成书的,《大学》《中庸》两篇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朱熹把他们放在一起,而且一块来进行注解,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注解这四本书,他称之为《四书》。实际上原来只是两本书,加上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来朱熹把它称之为《四书》。”徐静川停顿了一下,“为什么把他们集中起来注解一下,需要用用这么多的精力和这么长的时间,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四书集注》是朱熹做的,他将中外文化融于一体,当时的外,主要是指印度的佛教,将印度佛学中某些思维的方式、思维的方法,和儒家的两本最重要的经典结合起来,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孟子》,而且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基础,然后加上佛学的理论思维以及推论的方法,,两相映照,以求解决当时儒家在佛门传播大潮的冲击下的立足点的问题。

  这段日子里,徐静川把四书五经的来龙去脉一一给郑浩讲了个清请楚楚。现在在郑浩扎马步,练三体式的时候就能听见郑浩背诵其中某些段落的声音了。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重生之激扬江山 第二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