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我们想回潭洲

+A -A

  第二十八节我们想回潭洲

  一转眼,郑浩拜徐静川为师己经有两年多了,这两年里,郑浩像填鸭似的被徐静川逼着学习,可

  以说是文武两道无所不包;华夏传统的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郑浩都学得似模似样了。书法虽不敢说

  登堂入室,敢也略窥门径了,箫、笛这种需要心境的乐器,除了箫因为意境达不到,技法是不逊色于

  徐静川了。而?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这两部医道巨著,郑浩也通读,熟读了,甚至许多章节都

  倒背如流了。只是由于年纪太小,见识太少,经验不足,在诊病时拿不准,至于针灸,如今识穴位却

  可以丝毫不差。至于棋,不论是围棋、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有句俗语“少年不成国手,则终身无望。”说的是一点没错,现在徐静川正应了一句老话“教会徒弟打师傅”郑浩不让子的话,徐静川根本

  没得下,偶尔让子状态下,徐静川赢了一盘,也心知肚明,十之**是徒弟给师父留脸面了!至于水

  墨山水画,郑浩稍差,不过他别具一格的硬笔白描画也就是后世的四格漫画,却别有一番意味,郑浩常

  用徐静川为模板,画的东西时常让徐静川捧腹大笑。而徐静川原本就会的英、法两国外语,郑浩学得

  很不错,拿本这两国的原?大部头小说让郑浩来翻译、来朗读是完全没问题。而原本是郑栋辉彭向红

  教给郑浩的俄文,现在这两个做老师的程度己经被郑浩甩出了好几条街。而最恐怖的是郑浩凭借让徐

  静川找来的一本简明德汉词典、一本简明日汉科技词典将日语、德语也学会了,虽然读起来时,因为

  来没人会,所以可能这语音、语调有问题外,书面阅读,翻译是没一点困难的。徐静川有时睡觉时梦

  到这个徒弟,都会笑醒,这实实在在是个状元徒弟啊!所以,在面临平反、复出工作的时候,徐?川

  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只是为了好好教徒弟。他对自己放弃复出工作的机会,没有一点懊恼、后悔。

  现在己经是1979年了。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局面都有了许多的改变。发生了许多大事,那种比如

  中美建交,邓x平访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承认中国奥委会

  的合法席位。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这是“十

  年浩劫”后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解放军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

  击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样的事情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了,大家只是茶余饭后热议了几句就过去了,毕

  竟那场浩劫过去没多久,前车之辙,莫议国事还是人们心照不宣的。大家还是更关心自己的肚皮与口

  袋。

  不过也有许多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例如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打响,桃川农场就有知青参军

  了,那次杀猪的吴树华就上了前线,在他写给郑栋辉中说他还立了三等功。不过,这些事却没具体到

  与郑浩一家有什么关系,随着知青返城潮的掀起,现在下乡知青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方法回

  城,极端的点甚至自残病返,现在桃川农场只有极少数没有返城的知青,这些知青之所以没有返城,

  是因为他(她)们与当地的农民结了婚,生了子,夫妻关系还不错,且他(她)出生的城市里也没什

  么亲人了,没什么值得牵挂的,舍不得为了返城就将这个家庭解体。而像郑栋辉彭向红夫妻这类是因

  为出身问题,根本没有机会返城。

  可在1月11日以后就不同了,这一天,党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

  分问题的决定》,宣布: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

  坏事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地主

  、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再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1

  月17日,邓x平同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听取他们对搞好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

  议,并提出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摘掉资本家的帽子,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邓x平说,我们

  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总之,钱

  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他还对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给予支持。

  也还是这一天,党中央批转对六部门《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并

  发出通知指出,爱国一家,既往不咎,一视同仁,量才录用,妥善安置,是我党对起义、投诚人员的

  一项重要政策。当前,认真落实这项政策,不仅对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必要的,而且对台湾回归祖国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郑浩一家的命运,因为从这一刻起,他们就再也不是黑五类

  成员了,他们将像其他人一样,再也不用被人岐视,被人另眼相看,他们也将得到返城的机会。

  这天,郑栋辉彭向红两夫妻背着快两岁的郑小龙、郑璐这对龙凤胎兄妹到了桃川小学,现在郑栋辉

  彭向红有什么大事都愿意向徐静川请教,一则应该说徐静川和他们家不算外人了,可以说心腹话,而

  不必担心外泄;二则,徐静川学识渊博,见识长远,比郑栋辉彭向红夫妇想的办法多,做的判断准。

  例如前几年,知青下乡的政策开始松动,有点门道的知青找各种关系纷纷回了城,不少没门道,却胆

  子大的知青一不做,二不休,偷偷跑回了城,做起了黑户,也没有出什么事,政府也是睁只眼,闭只

  眼,装作不知道。这种情况下,郑栋辉也动起了心思,他跑来桃川小学,和徐静川商议,说也打算回

  潭洲做个黑户。却被徐静川一口否决,说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主意,别人能那么做,一个是政府不想

  管,二个是家里可以帮把手。你家庭出身不好,稍一动弹,就可能引起别人注意,那时候,就可能有

  麻烦,二个你们在潭洲虽有亲人,不过却不是父母亲这种至爱嫡亲,郑栋辉的是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

  ;彭向红虽有一母同胞的两个兄长、一个姐姐,但他们也不过只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能力,对于妹妹

  一家,也爱莫能助。这种情况下,你带着一家人回城去,生活太艰难了!何况,徐静川还根据当时的

  政治形势,判断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有政策出来解决、纠正以前的用家庭出身来划分政治成份的这

  种错误做法。一番语重心长,合情合理的说法打消了郑栋辉的燥动,他们夫妻俩心平气和的继续在桃

  川农场劳动、生活。

  不过,在听到新发出的《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的这个文件

  后,现在郑栋辉彭向红夫妻再也沉不住气了,想回到潭洲的心思像野火燎原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

  们急急忙忙来到桃川小学,找到徐静川商议今后的出路。

  这次徐静川知道想劝阻郑栋辉彭向红夫妻是不可能了,不过,徐静川仔细考虑了一下,要郑栋辉稍

  安勿燥,他说知青下乡是国家安排制订的政策,现今知青返城也成了不可逆转潮流,那么相应的国家

  也必然会制定相关政策,以便有序、有节的安排知青返城。不然的话,毫无秩序一通乱搞的话,会出

  乱子的。国家现在刚刚走上正轨,百废待兴,是不会容许出现这种情况的。知青返城是必然的,不过

  ,知青返城政策的制订、出台还会要等一等。这是因为每项政策的出台,针对社会现实情况,必定有

  一段时间的滞后。不过,这种滞后,也不会太久,因为广大下乡知青的耐心不会太多、太好,等不了

  多久;所以半年以后,至多一年,国家必会制定知青返城的政策,对知青返城事宜作出妥当的安排。

  徐静川说,与其郑栋辉彭向红自己到处乱钻去寻找返城途径,没有妥善去处的话,不如静下心来,等

  待国家统一安排。免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而且郑小龙、郑璐年纪还小,从永江到潭洲,山高

  水长,路途?远,如果是自己返城,必定一路上照应不会周详,小孩子身体弱,貌貌然出远门,万一

  有个什么头冷脑热,在旅途中有什么不舒服,可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所以,干脆赌一把

  ,等国家安排;而且,即算徐静川判断错误,?家没有制定政策,安排知青统一返城,相信也不会阻

  止知青自己返城,那样,和现在郑栋辉打的主意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晚个半年、一年回城而己。最后

  ,徐静川还说他会写信给在潭洲工作的老领导,一个向他打听一下政策,二个如有可能,看能否在情

  况充许的情形下走走关系,给郑栋辉彭向红夫妻俩一个好一点的安排。听徐静川这么一分析,郑栋辉

  彭向红深觉他说的有理,夫妻俩长吁一口气,决定按徐静川说的去做,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国家统一

  安排。

  果然没过多久,就传出了国家正在制订政策,对下乡知青返城将作统一的安排。不过己返城的知青

  将不会纳入计划。那些自己返城却没有安顿好的知青是叫苦不迭,不过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遵

  照国家的政策安排,永江县也像全国各地有知青的地方一样,成立了知青返城安置办公室。首先通知

  了还在永江的所有知青,开了一个大会,将政策告知了大家,并给每位知青开了证明,首先让大家自

  己去联系去处,有半年时间,如果能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就不参加国家的统一安置;如果找不到

  ,就将有国家统一安排,不过,那时候就没有什么价钱可讲了,让你去什么地方,你就得去什么地方。没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除非你到时候不要工作呢!

  郑栋辉彭向红两夫妻商量了一下,夫妻俩一起回潭洲去联系返城事宜不大合适,一则,一大家子回

  去,这个落脚点比较困难;二则,开销太大,经济上也困难。以后回潭洲要用钱的地方也多,这时候

  ,能省一点是一点。就决定,由郑栋辉一个人回潭洲,彭向红在桃川农场咬咬牙,照顾两个小孩。他

  们把这个决定和徐静川说了一下,徐静川也赞同他们的想法,他当场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在潭洲的老

  领导;一封让郑栋辉带上。然后,他思量了一下,说:“现在农场里知青们人心惶惶,而且大多数人

  都会回潭洲钻营门道,彭向红一个人在农场,要照顾两个小娃娃,有点困难,干脆让她们母子三人也

  住到桃川小学来,反正这里地方够大,也不在乎多住几个人!”对于徐静川的这个主意,郑栋辉彭向

  红夫妇是感激莫名,因为他们知道徐静川是个爱清静的人,而如果多两个一、二岁的小娃娃,那屋里

  是别想清静了。现在,却不怕麻烦,开了这个口,这样,郑栋辉去潭洲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安

  心心地去忙乎回城安置的事。不过,徐静川却说了一番言语,他让郑栋辉不要病急乱投医,见风就是

  雨,在潭洲耽误太长时间,如果潭洲的亲朋戚友不能很明确的找个好单位来接收安置他们夫妻的话,

  拿着他写的信去试一试,如果也没什么作用的话,就回来算了。安下心来等政府安置。郑栋辉听了之

  后,深觉有理,决定照办。这时,郑浩插了一句话,他要郑栋辉如果可能,尽量去事业、行政单位,

  而不要去什么企业单位,作为后世重生者,郑浩深知未来华夏的企业单位如果不是垄断行业,差不多

  都倒闭了,他可不想父母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下岗。当然,郑浩现在不能用这句话来作理由,他用的

  理由是说郑栋辉彭向红回城进企业单位的话,只能作工人,而普通工人没技术的话,在企业很难出头

  ,还不如去事业、行政单位,可能凭着会做人,能做事,说不定能混出点摸样来!

  郑浩这番话,让徐静川、郑栋辉、彭向红三个人都吃了一惊,知道这个小孩子聪明,记忆好,学东

  西快,可没想到他一个小娃娃,对人情世故也有这么深的了解,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重生之激扬江山 第二十八节我们想回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