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节蝴蝶效应(三)
如同李战一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社长顾东也看出了这本《亮剑》的价值,不仅小说本身有个好看的故事,而且《亮剑》里的那种所谓的“亮剑精神”对军队来说更是有价值。
作为军队的文艺工作出版社,他们本就负责面向全国、全军出版军事题材文学艺术类图书,虽然也出版一些面向市场的作品,但是碰到像这本《亮剑》这样对军队精神有促进作用的作品,他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定要出版,一定要尽快出版,顾东心里给这本书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可以说,这本《亮剑》与稍后出版的《高山下的花环》成为了新时代军旅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所塑造的两代中国、军人的形像打动了很多中国人。它们将军旅小说惯常的“神”式英雄带回了人间,赋予了他们凡人的七情六欲,尘世的喜怒哀乐。
以这两本书为标志,新时期的军旅小说,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绩,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描写非战争状态题材,与以前相比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描写对象从战争状态下的军人到非战争状态下的军人,从炮火硝烟的战场到和平宁静的后方,题材和主题都有了极大的开拓。其题材的多样性、主题的多层次性、人物形象的多元性格展示、表现手法的变异以及结构层次的多元组合,均呈现出令人难以把握的特点。在创作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一统天下到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糅合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从写实到写意,并且出现了一些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军旅小说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气息。军旅小说中人物身上所表现的感受、情绪等显得复杂化了,作品也出现了主题的多义性和表现意旨的多层次性,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结构的多元性方面,多元结构的出现使作品的内涵大大加强。此时期的军旅小说一改过去那种单一的、直线式的结构,试图表现出表层结构下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蕴。这种努力使军旅小说的审美有了更多的层次性。
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多样化上,这时期的军旅小说表现尤为突出。各种各样的军人形象纷纷呈现。上至将军,下到普通士兵,几乎没有作家们写不到的人物。作家们首先把军人当成“人”,然后才赋予他们军人的属性,甚至有时候军人的属性完全被普通人的属性所掩盖。这对于揭示作为特殊形态的军人的内心世界的灵魂深处的光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是军人,又是普通人。两种属性的叠加,使得军人的性格显得极为复杂。
后来,当导演谢晋想拍摄一部有关军队题材的电影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这两部小说。谢晋选择了其中的一部,这就是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为突出地位,引起了轰动的《高山下的花环》。但谢导演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手上有两部小说,其实更引起我震憾的是《亮剑》这部长篇小说,故事极具冲击力,人物性格鲜明。但要拍成电影,它时间跨度太长,故事太过宏大。所以我们反复考虑之后,只好忍痛割爱,选择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中篇小说。”不过,在二千年的时候,郑浩将《亮剑》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由它而始,掀起了一股拍摄红色剧集的狂潮。当然,这是后话。
这天,徐燕一大早接到总编李战打来的电话,听到话筒那边传来的总编熟悉却兴奋的声音,徐燕很是惊讶。要知道李战一惯给人的印象是为人沉稳,做事沉着,可今天却显得这么急冲冲的,这可太少见了。
李战交待徐燕赶忙和《亮剑》的作者取得联系,和其商量一下修改事宜:“一是可否不要让李云龙身上‘匪气’太重,粗话太多;二是是否将结局修改一下,毕竟这么一个英雄在胜利的时候,却被一颗流弹夺走他的生命,太让人愕然,也显得不合情理;三是在文字上做一点修饰。”
对于徐燕转告的出版社的三个要求,郑浩一口回绝了前两个,对于第三个他授权给出版社自行修改。不过,郑浩特别强调,不得修改那些体现人物性格的描述。照郑浩的说法:“李云龙身上并不是‘匪气’,而是一种‘霸气’,是民众渴望的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匪气’应该是指‘土匪气’,这是一种很邪恶的人才会有的。而李云龙不过是因为来自农村,没受过什么教育,所以养成了既好面子又有些狭隘的性格。至于说粗话,别说是战争环境下没有文化的军人,就是现在受过教育的大学生,男人之间也免不了来上几句粗口,这很常见。”至于“结局不合理”,郑浩举了在锦州战役胜利后,视察战场时踩雷身亡的四野炮兵司令朱瑞的例子,说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也不同意修改。
对于郑浩的坚持,徐燕很是无奈,她将郑浩的话转告了李战,李战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遵照郑浩的要求,将《亮剑》作了一番文字上的修改,就迅速出版。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被全国五十多家报刊节选转载,并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等六部小说共同获得了当年的首届“茅盾文学奖”。这“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生前遗愿,并由其捐献二十五万元稿费,于一九八一年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本来“茅盾文学奖”首届评选在一九八二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的长篇小说,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而因为《亮剑》的出版,所引起的轰动,“茅盾文学奖”也不得不为它破例,让其参予评选。
郑浩只所以坚持不对小说进行修改,是因为他要竖立一个与传统型作家不同的叛逆作家的形象。这样方便他以后写不同类型的小说。
当徐燕来与郑浩商谈小说的出版事宜时,才知道这个看起来高大英挺的青年其实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她是震惊的不得了,而贾忠勇也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郑浩,这段时间,他只觉得郑浩是良师益友,完全忽略了郑浩的年龄。
因为郑浩年纪太小,让徐燕不得不去与彭向红交涉。这徐燕也是个急性子,她一找到彭向红,连寒暄也没有就说郑浩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准备按稿酬制度最高标准每千字八十元出版。这让彭向红既惊又喜,也忘了请徐燕就坐、喝水。她知道儿子有才华,从小聪明,学什么都快,用从小学的医术治好了父亲的病,又把弟妹们上学的事也办妥了,前段时间还拿了二百五十元奖金回家。但是之前完全没发现儿子有写小说的天赋啊,平日里也没见他拿笔写写划划,怎么无声无响就弄出了一部长篇小说了?而且出版社还要出版?这让彭向红心中疑惑不己。
她对郑浩将得到的稿酬并没有太多印象,但徐燕笑着恭喜彭向红:“红姐,你可发财了,你家这一下就成了万元户了!”时,彭向红还一脸疑惑的的反问:“小徐,你说谁发财了?”
当徐燕细细给彭向红解说了一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稿酬标准,郑浩这部《亮剑》四十几万字,按最高标准计算,将获得稿费三万多快四万。
听得这个数字,彭向红一下呆住了,楞了半天这才反应过来,一时激动地也想不到什么话,没想到儿子写的小说竟然能挣这么多钱,自己这个从小独立,极少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的儿子,竟然一下子给家里挣了这么多钱,她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里面充满了兴奋的光芒,她看了看徐燕,又看了看郑浩,激动了半天才说道:“晚上想吃什么?你想吃什么,妈就做什么!”
郑浩笑了笑,没说话,搬过张椅子对彭向红说道:“妈,你坐。”又搬来另一张椅子请徐燕坐下,又给徐燕倒了杯茶。彭向红现在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她下意识的坐在郑浩搬来的椅子上。
郑浩自己也拿了张椅子坐下,盯着彭向红看了好一会,没说话。徐燕喝着水,没去打扰她(他)们母子的交流。虽然儿子一向沉稳老练,但如此一本正经的样子,彭向红以前也从没见过!经过这么一折腾,彭向红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她知道儿子看样子要讲一些正经事。
果然,郑浩慢慢说道:“妈,这段时间你受苦了,特别是我还没赶回潭洲的时候,你一个人天天起早贪黑的不仅要照顾患病的爸爸,还要照顾幼小的弟妹。这种强度别说你,就是一个大男人也不一定撑得下来。现在爸爸的病好一些了,你也不用这么累了,以后这个家,我来撑。”
彭向红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她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不认识郑浩了,虽然儿子从小就聪明能干,可总感觉他与父母不太亲,今天听儿子这么说,他懂得心疼自己了?其实彭向红这感觉也对也不对,郑浩身体里有个成年的灵魂,自然不会像一般的小孩子那样依恋父母。
彭向红就这么愣愣地看着郑浩,就这么呆呆的看了几秒钟,然后慢慢的彭向红的眼眶湿润了,之后两行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慢慢滑了下来,她一时间也说不出话,就一边用手摸着郑浩的头,一边点头。
郑浩笑着抓住母亲摸自己头的手,他知道彭向红其实完全没听懂自己的话,她只是在激动儿子长大了,会心疼她了,完全没听进去自己要求撑这个家的话。
于是郑浩又柔声对彭向红说道:“妈,我是认真的,以后这个家呢,我来撑。空口无凭,我做,你看。你放心,这几万块钱不算什么,你儿子还会挣更多的钱,我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儿子。”
说这话的时候,郑浩虽然一脸温柔,但是满脸坚毅,两眼中闪烁着无尽的光芒,彭向红看着儿子的眼睛,那光芒里面仿佛映出了以后郑浩无尽的辉煌……
静静地看了一会,徐燕微笑着说道:“红姐,你不要哭了,郑浩说得没错,你就放心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