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名著 第三十二章 《牡丹亭》

+A -A

  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串一个书香人家。由于不肯阿附权贵,34岁才中进士。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

  成书时间:1598年

  类别:剧本

  内容导读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

  此剧演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优美动人曲词,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正当青春年华,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情深受压抑。一天,她在丫环春香的鼓动下游览了府中的花园,花园中百花争艳的美丽春色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于是,她抱怨父母只知选择门当户对的女婿,而使自己青春虚度,深埋于内心中的感情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在这种苦闷的心情下,她昏昏入睡*梦境。梦境中,她在花园里遇到了青年秀才柳梦梅,两人一见倾心,互诉受慕之情,共成*之欢。她的真情在梦中得到了无拘无束的表露,然正当两情绵绵难舍难分之际,杜母进房叫醒了丽娘,打断了她的美妙梦境。此后,杜丽娘因难忘梦中恋人,再寻而不可得,终于郁闷成疾,想思而死。这是恰逢杜宝奉旨升迁,命他立即北上镇守淮阳,只得暂时把杜丽娘埋葬在花园内梅树下,并把花园改为尼庵(梅花庵)。

  三年后,青年秀才柳梦梅在进京赴考途中,路经南安,偶感风寒,暂寄梅花庵养病。一天,他散步至花园,在假山石下拾得一幅画卷,展开一看,原来是杜丽娘生前病中的自画像,上有题诗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诗意暗示着杜丽娘将来要嫁给姓柳的或是姓梅的。柳梦梅从前并不叫梦梅,是他曾得一梦,梦至一花园,见一美女站在梅花树下,含情脉脉地对他说:当你遇到我后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从此他才改名为“梦梅”。他的姓名中既有柳字又有梅字,所以当他看到此诗和画后,浮想连翩,想思之情陡起,日夜顶礼膜拜,亟盼早得相会,那怕是在梦中一会也好。柳梦梅的真情,感动了杜丽娘的游魂,她不顾一切地前来与他幽会。在人与鬼的幽会中,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拘束,尽情表达相互间的爱情,双双盟誓,结为百年夫妻。情真意深的爱情,终于使杜丽娘起死回生。

  之后,柳梦梅赶考完毕,没等到发榜就拿着画卷去找杜宝认亲,谁知却被当作盗墓贼而受拷打,而当还生的杜丽娘到来时,杜宝又认为妖精而不予相认。最后,由皇帝出面调停,以传统的大团圆结束全剧。

  《牡丹亭》中所表达的“情”,绝不仅仅是杜丽娘、柳梦梅两位青年之间的这段爱情故事而已。汤显祖通过此剧是讴歌人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揭示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汤显祖通过编织梦和醒、死和生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作者十分喜欢写梦,也十分擅长于写梦。在他人的四部戏剧作品中,“梦”都是故事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并由梦而搬演出一场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戏来。汤氏在解释他的剧作中为什么都离不开梦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是说,梦是情的反映,写梦也就是写情。所谓“因情成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一个人的事,梦中的景象也只有做梦者自己知道,因此,梦中之境不需要有任何的掩饰。梦境是人们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表露,一个美丽的梦通常是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的反映。

  《牡丹亭》的曲文优美,此剧除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外,更以它那充满真情的曲文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听者的心。

  汤显祖主张,作曲填词应以立意为根本,曲词只要合于作者和剧中人物的意趣和风格,出于自然而然就可以了,而不必太据泥于曲调的格律。他强调曲词应当情真意切,这样才能“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相关链接:

  《牡丹亭》的地位

  自其《牡丹亭》问世之日,即轰动了文坛剧场。当时一位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沈德符曾这样描述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同时,他在指出汤显祖剧作中“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的缺点后,又十分肯定地说:“乃才情自足不朽也。”诚如沈氏所言,四百年来,《牡丹亭》一剧不仅已成为古典文学和戏剧的经典作品,而且其中的一些精彩折子,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传演不绝,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中学生必读世界经典名著 第一篇 中国名著 第三十二章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