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外国名著 第三十章 《悲惨世界》

+A -A

  作者:维克多·雨果

  成书时间:1862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悲惨世界》是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的,正是这个事实深深的触动了雨果,促使他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创作了这篇小说,在“作者序”中雨果指明了创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习俗造成的压迫,*这个世界如何因贫困使男子潦倒、因饥饿使妇女堕落、因黑暗使儿童羸弱,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枝叶繁复,全书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让》;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穷苦人民的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可以说它描写的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悲惨世界》的中心人物是冉阿让,他的坎坷苦难的一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冉阿让原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工人,为了抢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孩子们,他偷了一块面包,竟被监禁长达十九年之久。出狱后,他又有过偷窃行为,一次偷了主教米里哀的银器,而主教却保护了他。在主教的仁慈感化下,冉阿让幡然省悟,从此,他隐姓埋名,立志从善。他后来当了企业家,发了财,变成了一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并被推为市长。但不久又因*了过去的身份而又一次被捕下狱。逃出后,他从一个恶棍手里救出了一个妓女的遗孤珂赛特,带着这个幼女到处逃避追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冉阿让继续广行善事。巴黎起义的枪声打响了,冉阿让参加了起义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热血青年马吕斯。珂赛特与马吕斯相爱并结婚。当冉阿让真诚地向马吕斯坦白自己的经历时,却遭到误解而陷入孤独痛苦的境地,但他毫无怨言。冉阿让的慈爱广及一切人,甚至包括他的敌人,他不记旧仇,主动释放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临死前,冉阿让还念念不忘告诫珂赛特,让她宽恕迫害她的恶棍德纳第。最后,冉阿让安详地离开了这苦难的人世。

  冉阿让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不只在于同情弱者和批判现实,雨果还把这一形象作为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在作者笔下,人道主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冉阿让前后判若两人,即使是冷酷残忍的警探沙威在道德面前也会受到感化,因精神崩溃而导致自杀。这种以道德感化改造社会的方法是雨果探索社会的唯一途径。在雨果看来,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实际上是道德问题。道德感化可以消灭社会罪恶,解决一切社会矛盾,这显然是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反映了作者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作者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说教出发塑造出来的冉阿让这一人物形象带有某种不真实之处,他的一些转变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只不过是作者为了表现其思想的需要。这些都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局限。

  《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里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巴黎的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资产者的沙龙、大学生居住的拉丁区,构成广阔而典型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画面;小说的人物也是典型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风格,雨果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场景描写等多方面广泛地得到运用;作者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不同寻常的人物,用虚构的偶然的因素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还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气氛,整部小说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

  《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一面世,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数百年来,它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以不同的语言在全世界播映。大家不防看一看,为了了解更多,也可以感受一下雨果所描写出的悲惨世界。

  相关链接

  《悲惨世界》——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中学生必读世界经典名著 第二篇 外国名著 第三十章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