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厚德载物

+A -A

  一年之计在于春。

  赶走袁术、缴获大笔辎重人丁的王琅在南阳极力劝课农桑,恢复因黄巾之乱与袁术征敛而受扰乱的经济民生。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收归南阳人心,王琅遣使持玉帛访取郡中贤才,亲自接待前来拜谒的名士,论经史,咨时政,宠以尊礼。

  南阳韩暨,年少知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聚众合党,欲行寇掠,韩暨散家财,供牛酒,请其渠帅,陈说安危利害。山民被他感化解散,最终没有当贼作乱。后为躲避袁术征召,迁居山都山。

  王琅曾向邓羲打听南阳郡贤才,邓羲推荐的第一位便是这位韩暨。既然在郡中享有盛名,即便为了收获千金买马骨之效也该征召此人出仕,况且王琅回忆魏书,想起韩暨最后做了魏国三公,被陈寿评价为“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是位以积德履行、直亮不亏著称的延陵、晏婴般的人才,还改良过冶炼手工业,将传统使用的马排改为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

  安排好春耕事务,王琅带上玉圭谒帖,亲自前往山都山聘请韩暨出仕,被应门的五尺童子以“家主出门访友”为由拒之门外。

  春种秋收,皆是忙季,如韩暨这般的大才早一日出山也是好的。王琅虽然没想过能一次成功,但事到临头,总免不了生出几分黯然。维持住彬彬风度向童子道别,言明五日后再来,王琅怅惘不减,情之所致,信手拾了一根竹枝在微润的野径上题了一首五言短诗: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主人何所适,云深未可知。

  嗟咏一遍,抛枝离去。

  负责应门的小童被她那种坦荡率真的做派与翩然潇洒的风致所折,不敢随意抹去径上痕迹,反而将这片地方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待到次日晨时,韩暨的旧友听说王琅寻人不遇,担心这名雷霆手段的少年公子被惹恼,特地上门打探情况,无意间发现了这首短诗,当即便挪不动脚步。

  王氏以书传家,王琅的书法先后经过王廙、王羲之、卫夫人等大家指点,自己又肯下苦功,早在东晋时就已经入流。到汉末临摹张芝书帖,又于长安得蔡邕点拨,书法大有进益,尤其行、楷二体,堪称独步一时。

  以竹枝题字虽是破天荒头一遭,但她的根底摆在那里,对各处运力的掌握度又高,书写时反倒增出几分跌宕奇崛之美,再加上情动于中,得心应手,竟成了一张令人极为惊艳的好贴。

  字是好字,诗自然也是好诗。

  明明通篇的主题是寻隐者不遇,着墨却全落在了欲寻的隐者韩暨身上。前两句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典故歌咏韩暨身为处士,而能惠及一方的德操;后两句以白云喻人,取云之高洁,喻士之行能,合起来描绘出一个志节高絜,积德履行的儒者形象。

  按这位公子如今的地位,遣使来聘已经算得上礼贤下士,此番亲自拜访延请,连主人的面都没见到,还能写诗赞叹对方的德行操守,这份心胸气度委实令人心折。

  更妙的地方则在于,全诗虽无一字言及自己,但那种钦慕敬仰的情绪却很好地传达到了诗外,使一个思贤敬士,求才若渴的明主形象无比生动地呈现在人眼前。

  此事一旦传出,莫说南阳,就是颍川士人也会忍不住动心投效吧?

  韩暨的这名友人在短诗前感慨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命随从将整方土取出,带回家中烤干烧硬,制成泥碑,以供拓印。因原诗由竹枝在地上写出,遂将其命名为竹枝帖。

  不出所料,听闻此事的南阳士人争相前来观赏真迹,拓印碑文,一时南阳纸贵。

  而作为这场佳话中的主角,韩暨再躲避也没有意义,于是在王琅第二次来访时招待交谈,只推辞了武陵太守的任命,请求治理鲁阳。

  如愿请出韩暨又收归人心的王琅略略腾出手来,一边关注驻扎宛城的四千精卒操练,一边着意结纳新投奔的士子,其中有个勉强能算熟人的大名士,让王琅颇为惊喜。

  “伯然先生?”

  正是上次从长安前往襄阳的半途中遇到的颍川阳翟人赵俨赵伯然。

  赵俨今年二十有二,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一同知名于世,典型的青年才俊。若按原本历史,大约自五年后的建安二年起,赵俨北上投奔曹操,从此由郎陵县长一路升到曹魏三公,胆识过人又多谋善断,刚毅有度而圆通和睦,军事、内政上的表现都相当出色,从无一步行差踏错,是位能让人彻底放心的干臣。

  热情设宴,为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年轻俊彦接风洗尘,王琅不无好奇地问到赵俨投效自己的原因,得到了完全出乎自己意料的答案:

  “公子闻过辄改,只此一点,已凌驾众人之上。”

  赵俨执杯微笑,对自己早早投注、不啻于一场豪赌的判断坚信无疑。

  他与郭嘉同乡同岁,知道对方之所以声名不显,主要是缘于弱冠匿名迹,不与俗接的原因,而密结交英隽,识达者皆奇之。那日同行荆州,见郭嘉一反常态,对这位少年公子交浅言深,屡次试探,赵俨也多留了一份心,收集关注起这位公子的动向来。

  刺史刘表是经受党锢之祸的清流士人,不通军事,平时结交来往的人也多是文臣清流一类,膝下这名公子却具有极高明的军事素养,练兵、用兵的才华皆如天授,找不到任何师承痕迹。

  在颍川旁观一阵,耳闻对方破孙坚、逐袁术、治南阳,一路走来,辉煌灿烂,赵俨虽然佩服郭嘉的眼光,但仍然没有动心。等到三月里听说对方折节下士,请得韩暨出山,赵俨立刻变卖产业,举家迁移荆州,自己则前往宛城投效。

  才华天授、少年得志如斯,产生看轻天下士人的心态也是理所当然的,赵俨并不觉得有多意外。然而在郭嘉指出之后,这位公子居然一改先前高傲,折得下身段礼敬士人,称得上求才若渴,这种闻过辄改的素质却比自身才华更为可贵,更何况二者兼得?

  自然是越早投效越好。

  “初,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董卓,共秉朝政,不能收群下之心。卓故将校李傕等惧为允所害,乃从讨虏校尉武威贾诩之言,相率攻长安,聚众十余万。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六月戊午,引傕众入城,布与战城中,不胜,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出走,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同去。允不听,卒为李傕所杀,布自武关奔南阳。荆州刺史刘表以布骁猛兵强,兼有诛卓之功,遂与之合,许屯穰城。

  布自恃功臣,恣兵抄掠,民深苦之,弃家奔琅。时琅为南阳都尉,掌全郡兵事,闻之怫然怒,投袂起曰:“南都帝乡,竟致贼患!”整兵顿马,欲诛布以绝患。

  荆人素不习战,而琅为女子,布意大不屑,部下众军士亦颇轻之。

  七月,琅遣将邀战,而以义阳魏延领三千精卒设伏待之,胜,追蹑至汉水。布军士不识水性,溺死者数百,余众为琅俘虏收编,约合千人。襄阳亦出水师策应,示决裂之意。

  布不自安,去从张杨于河内。李傕等购求布急,布又逃归袁绍。”

  ——

  七月逐走吕布,八月就是农忙,因为初春已做好全年计划,倒不至于有手忙脚乱的现象,起用了一批经过历史检验的能臣干吏分担郡务的王琅在南阳郡挨个巡视,了解各县秋收情况,其余时间大多花在维系与襄阳之间的关系、训练士卒、招募贤才良将上。

  东汉裁撤执掌全郡军事的郡都尉一职,除了边郡仍做保留,其余只在用兵时设置,事毕即省,王琅先前担任的南阳都尉便是这么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职。逐走吕布后,都尉一职随之取消,王琅升任南阳太守,有权掌军、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不需要再请示襄阳。

  话虽如此,王琅还是亲自书写了非常详细的文书,大小事全部上报刘表,又约束郡中官吏,令称呼自己为“公子”而非“府君”,以示初心未改。

  从汉水里打捞俘获来的一千并州兵无愧天下强兵之称,整体素质还在王琅从长安带回的私兵之上,本就少经战阵的荆州兵更是不能相比,这让王琅不知是该高兴自己能够凭借一群虾兵蟹将取胜好,还是该忧虑日后如何以不善步战的荆州兵攻略关中好。

  好在俘获的并州兵里有一名吕布军中的校尉,懂得一些练兵之法。王琅遂用他训练士卒,又将历史上以“善养士卒”出名的义阳人魏延从行伍间简拔上来,另领千人操练。

  而荆州兵也不是让人全然绝望,至少水战能力足以与扬州抗衡,弓弩手的水平亦是天下一流。王琅便单独成立一营,专门操练弓弩,又秘密制作了一批东晋时通行的强弩,督令士卒操练。

  南阳这个地方自光武帝时期起便盛产科学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科学家的科圣张衡、传说中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的诸葛亮、创造水排冶铁的杜诗要么是南阳人,要么在南阳生活过一段时间。改进造纸术,监作秘剑及诸器械的蔡伦也是为了讨好出身南阳,重视新技术的邓太后邓绥才屈尊兼任尚方令,研究造纸术等工艺。

  有此基础,王琅招募擅长机关器械类人才的工作完成得十分顺利,按照自己的记忆画了几张农耕、军事器械的草图,剩下的工作全交给这批人研究,目前进展可喜。

  最后是招募贤才良将。

  关中兵祸肆虐,中原战火纷飞,地理上与雍州、司隶、豫州毗邻,内部又一片安定的荆州成为三州百姓与士子们避难的首选之地。

  虽然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先往襄阳,作为南北孔道的南阳郡却是这些人南下襄阳的必经之路。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指导思想,王琅在南阳购置大笔房产,又租下不少客舍,接待其中远道而来的士子,愿意留在南阳的就提供住处,愿意去襄阳的就派人护送到襄阳,做足礼敬姿态。

  古人的乡土情结极其严重,若非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一般不会选择离乡远走。

  这些士子为避难奔赴荆州,绝大多数毫无门路可言,正方便王琅雪中送炭,趁虚而入……咳咳,总之先留个好印象!

  至于这个好印象最终能起到多少作用,王琅并不十分担心。横竖荆州人爱排外的毛病天下知名,襄阳也称得上名士荟萃,外地士子想要在那里出人头地,简直难如登天。

  等这些人在襄阳受够冷遇,磨平棱角,她再从南阳加以招揽,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何乐而不为?

  不过,没等王琅的新投资获得回报,襄阳方面先传来了一条让王琅无语良久的消息。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综]数风流 第38章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