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琅私下里曾经思考过很久,为什么汉末没有像其他乱世一样迎来统一,而是成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想来想去,总觉得曹操应该为此事负上一定责任。
曹操在里说过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证明献帝时期,汉室的权威已经非常衰弱,到了很多人有心,甚至有实力称王称帝的地步。
这时候曹操高举汉天子的旗帜,声称汉天子是正义的天子,我是正义天子的正义代表人,你们要是敢不尊重天子,我就要兴起正义之师,讨伐你们这些不正义的逆贼。
曹操不是袁绍,有四世三公的背景吸引人才,一切全靠自己用实力打拼。但有了天子之后,他就能借用天子的名义,成为既有名义,又有实力的诸侯,并因此招揽了不少人才。
但即使这样,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自己也承认,不需要借助天子名号,靠家世就能聚拢大批人才的袁绍拥有天下的六分之五,借用天子名号的自己只拥有天下的六分之一,连孔融这样孔夫子的后代都更看好袁绍。
因此,到了这个时候,天子名义的作用其实已经发挥得差不多了,想要打赢袁绍,统一天下,更多依靠智慧与武力,而他也确实凭借智慧与武力打赢袁绍,统一北方。
几年之后权势稳固,曹操表示我是用智慧和武力平定北方,立下的功劳足够被封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更进一步,表示天子没有统一北方的才智与功劳,但有古代圣人禅让的美德,自愿把皇位禅让给我,大家从今以后不再是汉朝人,而是我曹魏的臣民了。这其实等同于诏告大家,想做皇帝不再需要像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名正言顺,只要有充足的智慧与武力就行。
于是曹魏的好臣子司马懿有样学养,带头向领导看齐,连续三代孜孜不倦地使用智慧与武力,终于在孙子司马炎手上成功篡夺曹魏政权,改立国号为晋。
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则连隔代篡位也等不及,成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混乱局面,彻底打破君臣之间的森严壁垒,让等级尊卑制度成为儿戏。比如北朝末的侯景嫌弃大将军不威风,干脆自创了“宇宙大将军”的名号,果真是威风八面,再也找不出更威风的名号了。
总而言之,不想做臣子,就不要打着活君主的名号做事,否则只能得国不正,让其他人也不再顾虑君臣纲纪,势力一大就不再愿意做权臣,而是直接掀起血腥政变,改朝换代。
于是摆在王琅面前的道路剩下两条,一,做权臣,但事后被狡兔死走狗烹也别怨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谁让你是臣?二,改朝换代做国君。
东汉自开国起便多灾多难,早先因为有几位贤明的君主临朝,大小灾难都能应对,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变成连高举尊汉旗帜的刘备每次与诸葛亮谈论,没有一次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地步。这才有了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起事之初,战火几乎燃遍了帝国每一个角落,连蜀中这样险阻封闭的地方都有道众起义。
黄巾军的主要成员是被盘剥逼迫得活不下去的底层农民,对这些人而言,除了宗教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起事,对汉室失望透顶也是原因之一。
紧接着爆发董卓之乱,山东诸侯联合讨董,无果而散,天下陷入诸侯林立,彼此厮杀的混乱局面。岌岌可危的汉室旗帜之所以仍能树立不倒,一是因为豪杰太多,哪个都不简单,缺乏一个远超出其余诸侯的绝对强者,二是因为有曹操扶持,借助曹操的才能与智慧站住脚跟,不然就靠献帝与献帝周围那些公卿的能力,汉室早不知什么时候就被时代的洪流吞没了。
数遍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主,没有一个是顺风顺水上位,全部是刀山血海、明枪暗箭中一路拼斗厮杀上来的,即位后或即位前所面临的情形比献帝艰难困顿的大有人在,照样能建立不世的功勋。献帝既然没有挽狂澜于跌倒的能力,便只能为桓帝、灵帝留下的烂摊子付出代价。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怪只怪你有两个没事自毁长城的长辈。
王琅最初的想法是,如果献帝有李世民的才能,那么她就做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如果献帝有成王的仁德,能够保全权臣,那么她不介意做周公、召公。但从历史与她所见到的现实来看,献帝似乎两者皆无,那么她就只剩下唯一的一条道路。
但曹魏三代而亡的例子也证明了改朝换代是个技术活,连曹操这样聪明绝顶的人都无法完美解决,能够颠倒乾坤、把谋反篡权扭转成正义战争的姜尚又不在身边,王琅对此难免有些信心不足。
荀攸日前劝谏她注意“法令规矩”,君臣纲纪、上下尊卑不就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法令规矩?这是通过她一方面保护献帝,另一方面又弱化献帝存在的行为而隐约猜测到了她的心思所做出的谏言。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改朝换代这种一个不小心就身死族灭的事情总是要谨慎再谨慎,谋划再谋划的。如果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计划,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安安心心往做权臣的方向努力比较好。
然而,让王琅没想到的是,善于揣摩人心的董昭似乎很看好她,在单独请见的要求得到允许后,提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建议:“游说伏完、董承,封袁绍为大将军。”
王琅的心脏顿时狠狠跳动了一下。
游说天子近臣,封袁绍为大将军?
真是一条一石二鸟,不,是一石多鸟的奇计!
首先天子身边的公卿与将领都对坐拥强兵的荆州并不信赖,因为一直以来,年幼的天子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意义,朝政大事,一律由天子身边的公卿或是将领决定。这些人顾虑荆州地广境胜,一旦入朝,很容易和董卓一样掌控朝政,只要面子上做的不像董卓那么难看,天下人都只会争相称赞荆州忠心。那么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地位?
想要游说这些人再简单不过,告诉他们如果封赏袁绍为大将军,就可以拉到袁绍作为外援,则他们不用再担心荆州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还可以坐观袁绍与刘表争斗,收渔翁之利。他们一定会同意,并游说献帝同意。
其次袁绍这个人的性格她已经通过史书与这些年亲眼见证的一切有了清晰了解,知道袁绍性格自矜,喜欢沽名钓誉,根本无法抗拒“大将军”这个人臣最高职位,事情能成是肯定的。
但袁绍对天子有何功劳,竟然能够被封为大将军?
诏书一下,则天下皆知天子不信任对迎立自己有功,诸侯中唯一来朝见上贡皇室的荆州,而只要实力强大,就可以被封赏大将军的尊荣。如此赏罚不分、自毁纲纪的乱命一下,汉室的最后一点尊严大概也彻底荡尽,不会再有人拿汉室当一回事了。
更重要的是,这条乱命贬荆州而抬袁绍,则天下皆知荆州蒙受不公待遇,乱命不可能出自荆州之手。于是荆州成了遭受委屈的一方,天子成了行为无道的一方。各地诸侯各怀异心,历史上的袁术更于明年称帝,对这样的事情只会乐见其成,袁绍此时无胆量称帝,但暗暗助长流言的滋生,宣扬天子的无道肯定也很乐意做。
唯一一个拿不准会有什么反应的势力是曹操,可曹操陷于兖州、徐州,尚未完全脱身,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琅也不怕他。
所以,这是最后一次试探。
如果天子被近臣说服,下达这条诏令,王琅就再也没有任何顾虑;如果天子对荆州有义,拒绝封袁绍为大将军,那么她就甘愿做权臣,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而努力。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贾诩陆逊~
这次真的是真的_(:3∠)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