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A -A

  产物衡量工资,则工资率也减低。

  经典学派之第二前提一经推翻,则当就业量减少时,劳工固然一定可以

  1理由如下以农业为例:设就业量为n,第n个人之增产量为每日一斗。则每日工资之购买力亦为一

  斗。若第n1人之增产量为每日九升,则除非谷价比工资相对提高,使得每日工资之购买力只合九升,

  否则就业量不能增至n十1人。工资总数以前为n斗,今则为310nl斗。故当就业量增加一人

  时,一定使得前已就业人员之一部分所得,移转于雇主。

  得到一个较高的工资率以工资品计算;然而就业量之减少,却不一定是

  因为劳工要求提高工资率以工资品计算而引起的。即使劳工们肯接受较

  低货币工资,也未必是失业对策,这里牵涉到工资与就业之关系,留待第十

  九章及其附录,才能详加说明。

  从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

  supplycreatesitsand,他们用这句诸,大概是说,全部生产

  成本,必然直接间接用在购买该产物上,不过他们没有说清楚,这句话倒底

  是什么意思。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这个学说讲得很清

  楚:

  “所用以购买商品者,只是商品。每个人所用以购买别人之产品

  者,只是他自己所有的产品。就字面讲,所有卖者必然是买者。故设一

  国之生产力骤然增加一倍,则所有商品之供给量亦增加一倍,但购买力

  亦同时增加一倍。每个人的供给量与需求量都倍于往昔;每个人的购买

  量可以增加一倍,因为每个人所用以交换的东西,也增加了一倍。”1

  由此学说可得一推论。设有人可以消费而不消费,则此种行为,必然使

  而且就是使劳力与商品,不再从事于供给消费,而从事于投资,生

  产资本品。下列引文,系从马歇尔著国内价值纯理论中选出,2可以说明

  传统的看法:

  个人之全部所得,乃是用来购买劳役与商品的。我们常常听说,某

  人把他的所得用掉一部分,储蓄一部分;但在经济学上,大家公认:他

  所储蓄下来的一部分所得,也用于购买劳役与商品,和他花掉的一部

  分,完全一样。当他购买劳役与商品,用之于获得现在享受,则我们称

  之为花费;当他购买劳役与商品,用之于生产财富,希望由此财富取得

  未来享受,则我们称之为储蓄。

  从马歇尔后期著作,1或从艾其伟斯或皮古教授著作中,不容易找出类似

  文句。这种学说不再以如此简陋形式,在今日出现。不过它还是整个经典学

  派理论之骨干;没有它,整个经典学派理论就要崩溃。当代经济学家,也许

  要踌躇一下,不能同意穆勒,但是以穆勒学说为前提的许多结论,他们却毫

  不犹豫地接受。以皮古教授为例。在他绝大部分著作中,皮古教授仍相信,

  除了引起若干摩擦阻力而外,有没有货币,没有多大差别;象穆勒一样,经

  济学可以根据实物交换情形,完成生产论与就业论,然后再敷衍塞责,引人

  货币这就是经典学派传统之现代说法。当代经济思想还是摆脱不了一个

  1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编第十四章第二节。

  2第34页。

  1霍布森jabsn先生于所著工业生理学第102页中,先引上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语,

  然后指出,马歇尔于其工业经济学第154页即已作下列按语:“人虽然有购买能力,但不一定使用”。

  霍布森接着说:“马歇尔没有了解此事之重要性。他似乎以为这种情形,只有在恐慌时期才会发生。”从

  马歇尔后期著作看来。这倒始终是一句公正评语。

  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人总要花钱,只是花钱途径不同而已。2战后经济学家,

  很少能始终保持这个观点,一方面是受了相反思潮之影响,他方面是因为经

  验和事实,显与旧说不符。3不过他们还不敢充分接受由此所产生的后果;所

  以没有修改其基本学说。

  在鲁宾逊克鲁索rbinsncruse经济体系中,交易不存在,个人

  之所得,全由生产活动而来。他所消费的或所保存的,真正是而且只是

  他自己生产的实物。经典学派不察,把从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体系中得

  来的结论,用错误类比法搬到现实经济体系中来应用。这是谬误由起之一种

  可能解释

  。除此以外,产品之售价常足抵补其全部成本这个命题之所以

  颇易令人置信,乃是因为另外还有一个外表类似而且无可置疑的命题,二者

  极难分辨;后者是:社会各分子在一种生产活动中所得到的所得,其总数恰

  等于该产物之值。

  如果一个人可以使自己致富,而看来似乎并未损及他人,则亦必使社会

  全体致富,这又是很自然的想法,经典学派见上引马歇尔文句却由此推

  得下列命题:个人之储蓄行为,必然引起平行的投资行为。不幸和上面一样,

  这个命题又和另一个貌似而又无可置疑的命题相混,后者是:个人财富之净

  增量之总和,恰等于社会财富总量之净增量。

  然而作此想者,都是受了错视之骗,把两种根本不同的活动,混为一谈。

  他们误认,在决定现在不消费,与决定留备将来消费之间,有一种联系。其

  实决定后者之动机,与决定前者之动机,迥不相同。

  相当于几何学之“平行公理”者,在经典学派经济理论中便是:总产量

  之需求价格恰等于其供给价格。承认这点,其他一套,例如节俭论认节俭

  为美德,泽及社会、利率论、失业论、货币数量说、国际贸易论认自由

  放任有利无弊等;便随之而来。这些我们以后都要提出疑问。

  在本章各节,我们陆续指出,经典学派理论依存于下列三个假定:

  一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

  二严格意义的不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三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意思是说,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

  种水准,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以上三个假定,实在是一而三,三而

  一。三者共存亡,任何一个,在逻辑上必然蕴含其余两个。

  2参阅马歇尔夫妇所著工业经济学第17页:“用不经穿的材料做衣服,对于商业是不利的。因为假使

  人们不把钱用在购买新衣服上,他们会有别种用法,使劳工就业。”读者请注意,我又引用早期的马歇尔。

  当他写经济学原理时,马歇尔已经有点怀疑这种说法,所以行文谨慎,语多遁辞。不过他从来没有把

  这种旧观念从他基本思想中剔除出去。

  3罗宾斯rbbins教授倒是卓尔不群,几乎只有他一个人,还始终保持前后一致的思想体系;他的实

  际建议是和他的理论相符的。

  第三章有效需求原则

  我们先要用几个名词,其精确定义则以后再下。设技术,资源,与成本

  三种情况不变,则当一雇主雇用某特定量劳工时,他必有两类支出:第一类

  是他付给生产原素不包括其他雇主,以取得其当前current劳役者,

  可称之为该就业量之原素成本factrst;第二类是他付给其他雇主,

  以购买其产品者,以及他因使用机器设备,不让其闲散,而蒙受的牺牲,可

  称之为该就业量之使用者成本userst。1由此所得产物之值,其超过

  原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部分,则为利润;利润即雇主之所得ine。所

  谓原素成本,乃从雇主立场而言,当然,从原素看来,原素成本就是他们的

  所得。故原素成本与雇主利润二者,乃因雇主雇用该量劳工而产生的总所得

  ttaline。雇主在决定应该雇用多少工人时,以达到最大利润为决

  策准绳。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采取雇主观点,而称由某特定就业量所产生

  的总所得即原素成本加利润,为该就业量之收益prceeds。在雇主

  心目中,每一就业量有一最低预期收益,若低于此数,便不值得提供该就业

  量;此最低预期收益,可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aggregate

  supplyprice1及2。

  由此,设技术、资源以及原素成本三种情况皆不变,则一厂、一业以及

  工业全体之就业量,乃决定于雇主们由该相应产量所能预期获得之收益。3

  雇主们必设法使就业量达到一水准;在该水准上,预期收益超过原素成本之

  数即利润,达到最大量。

  令z为雇用n人所产产品之总供给价格,z与n之关系,可写作z=φn,

  称之为总供给函数aggregatesupplyfunctin。4同样,令d为雇主们

  预期由雇用n人所能获得之收益,d与n之关系可写作d=fn,称之为总

  1使用者成本之精确定义,见下第六章。

  1不可与通常所谓一单位产品之供给价格相混。

  2读者会注意到,我用某特定产量之收益与总供给价格二词,没有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内;而买者所付总数

  中,当然包括该项成本在内。何以如此用法比较方便,则将在第六章中说明。重要点是:假使总收益与总

  供给价格二词,不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内,则此二名词可以有确切不移定义。反之,因为使用者成本,显然

  与工业之综合程度degreefintegratin以及雇主们相互间之购买量这二者有关,故不能离开此二因

  素,而对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内的买者所付总数,下一定义。即在规定一厂之供给价格即普通所谓供给

  价格之含义时,已有类似困难;一到总产量utputasawle之总供给价格,则有严重复计之病。

  历来对此困难,却不常设法解决。如果一定要把使用者成本包括在总产量之总供给价格以内,那未要克服

  复计之病,只能对工业界之综合程度,作特种假定,依其产品之性质消费品或资本品,将工业分类。

  不过这种办法,本身很复杂,不清楚,而且也不与事实相符。但如总供给价格不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年,则

  这些困难便不会发生。读者最好还是等到第六章及其附录,再看较详细的讨论。

  3当雇主决定其生产规模时,对于某特定产量之售价,并不只有一个确切预期,而是有好几个假想预期,

  每个之或然性与确定性不同。我之所谓雇主之售价预期者,即若此种预期毫无不确定成分在内,则由此所

  产生之行为,恰与该雇主在实际预期情形即一堆空泛的、程度不同的可能性下所作决策,完全相

  同。

  4在第二十章中,有一个与此关系非常密切的函数,我们将称之为就业函数。

  需求函数aggregatesupplyfunctin。

  今设当n取某特定值时,预期收益大于总供给价格,即d大于z,则雇

  主们见有利可图,必欲加雇人工;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原素;直

  至n之值,使z与d相等而后止。故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

  相交之点,盖在此点,雇主们之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

  供给函数相交点时之值,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dend。此即就业通

  论之要旨。以下各章,大部分在探讨何种因素决定此二函数。

  反之,经典学派所谓“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笼统话,

  实在对此二函数间之关系,作了一个特殊假定。因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

  己的需求”这句话,一定是说:不论n取何值。即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水

  准,fn与φn常相等,故当n增加,z=φn增加时,d=f

  n亦必与z作同量增加。换句话说,经典学派假定着:总需求价格或收

  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故不论n取何值,收益d常与总供给价格z相

  等。这就是说,所谓有效需求,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有无穷数

  值,每值都同样可能;故就业量变成不确定,只有劳力之边际负效用,给与

  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假设这是对的,则雇主间之相互竞争,必使就业量扩张到一点,在该点

  时,总产量utputasawle之供给,不再有弹性;即当有效需求之值

  再增加时,产量不再增加。显然,这就是充分就业。在上章中,我们从劳工

  之行为方面着想,给充分就业下了一个定义。我们现在达到了另外一个等值

  equivalent标准:所谓充分就业者,即当对劳力产物之有效需求增加时,

  总就业量不再增加之谓也。故萨伊定律所谓:不论产量在什么水准。总产量

  之总需求价格恒等于其总供给价格,实际上等于说,社会上无阻挠充分就业

  之力量。不过,如果萨伊定律并不是关于总供需函数之真正定律,则经济学

  实在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章,一切关于总就业量之讨论,徒属词费。

  在现阶段,把以后各章所要详细说明的就业理论,先作一简略提要,也

  许有助于读者,虽然也许不易完全了解。所用名词,以后都要细加定义。

  在本提要中,我们假定货币工资率不变,每雇用一人之其他原素成本亦不变。

  这些假定只是为行文方便而设,以后可以取消。本理论之重要特征,并不因

  货币工资率等等之是否可以改变,而受丝毫影响。

  本理论可以简述如下。就业量增加时,总真实所得也增加。但社会心理

  往往如斯:总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之大。故

  若整个就业增量,都用在满足消费需求之增加量上,则雇主们将蒙受损失。

  故欲维持某特定就业量,则当前current投资量

  量必须足以吸收在该就业量

  之下,总产量超过社会消费量之部分。盖若投资量小于此数,则雇主们之收

  入,将不足以引诱彼等提供该就业量。由此,设社会之消费倾向prpensity

  tnsu不变,则就业量之均衡水准决定于当前投资量;所谓均衡水准

  者,即在该水准时,雇主们既不欲扩张、亦不欲缩小其雇用人数。当前投资

  量则又决定于投资引诱inducenttinvest,投资引诱则又决定于两

  组势力之相互关系,第一组为资本之边际效率表,第二组则为各种期限不同、

  风险不同的贷款利率。

  故设消费倾向与新投资量不变,则只有一个就业水准,与均衡相符;在

  任何其他水准,总产量之总供给价格,皆与其总需求价格不相等。此均衡水

  准不能大于充分就业,即真实工资不能小于劳力之边际负效用。但是一般说

  来,我们并没有理由,可以期望此均衡水准必等于充分就业。与充分就业相

  吻合的有效需求,实在只是一个特例,只有当在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之间,

  有一特殊关系存在时,方能实现。经典学派郎假设此种特殊关系之存在。在

  一种意义上说,这种特殊关系乃是最适度pti系,只有在下列情形

  下方能存在:即或由于偶然巧合,或由于有意设计,当前投资量恰等于在充

  分就业情形之下,总产量之总供给价格与社会消费量之差。

  本理论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命题:

  一设技术、资源、与成本三种情况不变,则所得货币所得与真实

  所得二者定于就业量n。

  二一社会之所得与该社会之消费量后者以d1表示之这二者

  之间之关系,定于该社会之心理特征;此种关系,可称之为消费倾向。换言

  之,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消费量定于总所得量,亦即定于总就业量n。

  三雇主们决定雇用之劳工数n,乃定于二者之和d,即可以预期

  于社会之消费量d1,以及可以预期于社会之新投资量d2。d即以上所称有效

  需求。

  四因d1d2=d=φn,其中φ代表总供给函数,又因从上二,

  d1为n之函数,可写作xn,x定于消费倾向,故有φn-xn=

  d2。

  五因此,均衡就业量乃定于i总供给函数φ,ii消费倾向x,

  与iii投资量d2。此即就业通论之要点。

  六工资品工业中劳力之边际生产力,随n之增加而递减,而前者又

  决定真实工资率,故五受以下限制:当真实工资率减低至与劳力之边际

  负效用相等时,n即达到其最大值。故并不是d可以任取何值,而货币工资

  皆可保持不变,故欲知就业理论之全貌,货币工资率不变这个假定,必须撤

  消。

  七依照经典学派理论,则不论n取何值,d皆等于φn;故只要

  n小于其最大值,就业量皆在中立均衡状态neutralequili-briu而

  雇主间之相互竞争,必能使n达到此最大值。在经典学派看来,只有这点才

  是稳秚able均衡点。

  八就业量增加时,d1增加,但不若d增加之甚:因为当我们所得增

  加时,消费量增加,但消费量之增加小于所得之增加。解决实际问题之线索,

  就在这个心理法则上。由此法则,故就业量愈大,则z相应产量之总供给价

  格与d1雇主们可以预期从消费者身上收回部分之差别愈大。设消费倾向

  不变,则除非d2逐渐增加,以弥补z与d1间距离之逐渐扩大,否则就业量

  不能增加。故除非真象经典学派所假定的那样,当就业量增加时,总会有若

  干力量使d2增加,足够弥补z与d1间距离之逐渐扩大,否则可能n尚未到充

  分就业水准,而经济体系已达到稳定均衡状态;n之实际水准则定于总需求

  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之点。

  故劳力之边际负效用以真实工资衡量并不决定就业量;在某特定真

  实工资率之下所可能有的劳力供给量,只决定就业量之最高水准。消费倾向

  与新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