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A -A

  之需求曲线,与我所谓资本之边际

  效率表或投资需求表,并没有多大差别。当我们进而讨论消费倾向及其系论

  储蓄倾向时,意见逐渐不同,因为他们着重利率对于储蓄倾向之影

  响。不过我想他们也不会否认,所得水准对于储蓄量也有重要影响;而我也

  不否认,设所得不变,则该所得量之作为储蓄之用者,也许受利率之影响,

  虽然影响之道,容与他们想象者不同。所有这些共同点,可以总结成一

  个命题,经典学派与我都能接受,即:设所得不变,则储蓄量与资本需求量

  二者,皆随利率之改变而改变,当前利率所定之点,必为资本之需求曲线与

  储蓄曲线相交之点。

  从这点以后,经典学派就犯了错误。假使经典学派仅仅由以上命题推论:

  设资本之需求曲线不变,又设人民从定量所得中愿意储蓄之量,确受利率改

  变之影响,但影响之方式即储蓄与利率在某定量所得下之函数关系不变,

  则所得水准与利率之间,必有一唯一的关系存在;假使经典学派仅仅这么说,

  则没有什么可争执的。而且由此命题,还可得另一命题,亦含有重要真理,

  即:设利率不变,资本之需求曲线不变,又设人民从定量所得中愿意储蓄之

  数所受利率之影响亦不变,则所得水准必定是使得储蓄量与投资量二者相等

  之因素。不过事实上,经典学派不仅忽略了所得水准变动之影响,而且还犯

  了分析错误。

  经典学派假定储蓄量虽然改变,但储蓄所由来之所得则不变。由以上所

  引观之,经典学派认为可以不必修改以上假定,即可进而讨论:当资本之需

  求曲线更改时,利率受到什么影响。经典学派利率论之自变数,只有两个:

  a资本之需求曲线,b在定量所得之下,利率对于储蓄量之影响。故

  依照此说,当资本之需求曲线整个移动时,相当于该定量所得之储蓄曲线可

  以不变,新利率乃定于新资本需求曲线与旧储蓄曲线相交之点。经典学派利

  息论似乎设想:设资本之需求曲线移动,或相当于一定量所得之储蓄曲线移

  动,或两条曲线都移动,则新利率定于两新曲线之交点。不过这个学说是不

  通的。因为既假定所得不变,又假定两曲线之一可以自己移动而不影响其他

  一曲线,这两个假定是冲突的。设二曲线之一移动,则在通常情形之下,所

  得将改变,故根据所得不变这个假定建筑起来的整个结构即告崩溃。要自圆

  其说,只能用一个很复杂的假定:即假定每当二曲线或二曲线之一移动时,

  工资单位会自动改变,改变之程度乃使此种改变对于灵活偏好之影响,适足

  以建立一新利率,抵消曲线移动之影响,而维持产量于不变。但在上引各家

  中,我们找不出影子,他们曾经感觉到此种假定之必要。而且,这种假定至

  多只能适用于长期均衡,而不能用来作为短期理论之基础;即使在长时期中,

  这种假定也未必适用。事实上,经典学派没有意识到,所得水准之改变是一

  个有关因素relevantfactr,更没有想到,所得水准事实上可能是投资

  量之函数。

  以上所说,可用下图表示之:1

  在上图中,投资量或储蓄量1以直轴衡量之,利率r以横轴衡量之。

  x1x′1为投资需求表之原来位置,x2x′2为该曲线移动后之位置。曲线y1乃

  表示,设所得水准为y1时,储蓄量与利率之关系;曲线y2,y3等之意义亦相

  同,只是所得水准改为y2,y3等而已。今设在y曲线组中,曲线y1乃是唯一

  与投资需求表格x1x′1以及利率r1不相冲突之曲线。今设投资需求表自x1x

  ′1移至xx′2则一般而沦,所得水准亦将移动。但上图并没有充分材料,可

  以告诉我们新的所得将定于什么水准。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条y曲线合式,当

  然无从知道在那一点,新投资需求表与之相交。但设我们引入灵活偏好状态

  以及货币数量,又设此二者所决定之利率为r2,则整个情况即告确定。盖在

  r2点上与x2x′2相交之y曲线即曲线y2,即为合式之y曲线。故调曲线

  与y曲线组不能告诉我们利率是什么,二者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设我们

  从其他方面,知道利率之高低,则所得水准将如何。设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货

  币数量不变,则曲线y2′将为合式之y曲线,新所得水准将为y2′;盖曲线

  y2′与新投资需求表相交之点之利率,乃曲线y1与旧投资需求

  表相交之点之

  利率也。

  故经典学派所用二函数,即投资对于利率之反应,以及在定量所得下,

  储蓄对于利率之反应,不足以构成一利率论。此二函数所能指示者,只是:

  设从其他方面,知道利率之高低,则所得将定在什么水准;或设所得维持于

  某水准例如充分就业下之所得水准,则利率将定在什么水准。

  错误之处,乃由于把利息看作是等待本身之报酬,而不看作是不贮钱之

  报酬。其实各种贷款各种投资都有风险,只是程度不同。故由贷款或投资得

  到的好处很可以看作是甘冒风险之报酬,而不是等待本身之报酬。说老实话,

  由贷款或投资得到的报酬,与所谓“纯”利率之间,并没有清楚界线,这些

  都是甘冒一种或他种风险之报酬。只有当货币仅作交易之用,不作贮藏价

  值之用时,别种学说才会合式。2

  然而有很熟悉的两点,应当可以给经典学派一个警告,告诉他们有地方

  错了。第一,至少从卡赛尔教授之利息之性质与必然性出版以后,大家

  都同意,某定量所得中之储蓄量,不一定随利率之增加而增加;同时也没有

  人否认,在投资需求表上,投资随利率之增而减。但设x曲线组及y曲线组

  都是下降的,则一特定y曲线与一特定x曲线不一定有交点。这就暗示:决

  定利率者,不能只是y曲线以及x曲线。

  1卡佛教授对于利息之讨论颇为费解,因为1他前后下一致,不知道他所谓“资本之边际生产力”,是

  指边际产物之数量呢,还是指边际产物之价值呢;2他也没有说明,资本之数量应当如何衡量。

  2最近奈特fhknight教授曾讨论此等问题资本、时间和利率,载经济,1934年8月号,

  对于资本之性质,曾有许多饶有兴味的,深刻的观察。彼证实马歇尔传统之健全,以及庞巴维克bhbr >

  bawerk分析之无用,但彼之利息论,却完全是传统式的,经典学派式的,依照奈特教授,则所谓资本生

  产之均衡状态,乃是“一种利率,使得储蓄流入市场之时间速率,恰等于储蓄流入投资之途之时间速率,

  而投资所产生之净收益率,则又等于为使用其储蓄而付与储蓄人之代价。”

  第二,经典学派常常设想,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至少在开头以及短时期

  内,利率有降低之趋势。但是他们没有说出理由,为什么货币数量之改变会

  影响投资需求表,或影响某定量所得中之储蓄量。故经典学派有两套利率论,

  在第一卷价值论中是一套,在第二卷货币论中又是一套。两套很不同,他们

  似乎并不因为两者有冲突而感觉不安;据我所知,他们亦没有设法想调和此

  二者。以上是说经典学派本身。新经典学派想调和此二者,于是更弄得糟不

  可言。新经典学派推论:一定有两个供给来源,来满足投资需求:a正常

  储蓄savingsprper,亦即经典学派所谓储蓄,以及b由于增加货币

  数量所产生之储蓄;后者乃是对公众之一种征课levy,可称之为“强迫

  储蓄”或类似名称。于是乃产生“自然”natural利率,或“中立”neutral

  利率,1或“均衡”利率这类概念,所谓“自然”或“中立”或“均衡”利率

  者,乃是使得投资与经典学派之正常储蓄相等之利率,而“强迫储蓄”不与

  焉。最后,根据以上所述,新经典学派更得一最浅显的解决方案:只要在所

  有情况之下,能维持货币数量于不变,则所有复杂情形都无从产生,盖设货

  币数量不变,则由投资超过正常储蓄所产生之种种恶果即不复可能也。到了

  这里,我们已不能自拔。“野鸭已经潜到水底,深至无可再深,而且死命咬

  紧水底下的野草、蔓茎、垃圾;现在要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狗跳下去,方才能

  够再把鸭子捞上来”。

  传统分析法之所以错误,乃在其未能正确认明何者为经济体系之自变

  数。储蓄与投资都是经济体系之被决定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济体系之

  决定因素,乃消费倾向、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以及利率;储蓄与投资只是此决

  定因素之双胎儿。当然,这三个决定因素,本身也非常复杂,而且可以互相

  影响。但三者仍不失为自变数,意思是说,三者中任何一变数之值,不能从

  其余二变数之值推得。传统分析法知道储蓄定于所得,但忽视一点:即所得

  定于投资,故当投资改变时,所得必定改变,所得改变之程度,乃使储蓄之

  改变恰等于投资之改变。

  bsp;还有一批理论,想从资本之边际效率求出利率,亦未见成功。在均衡状

  态,利率固然等于资本之边际效率,盖若二者不等,则增加或减少当前

  投资量,使二者相等,必有利可图。但设以此作为利率理论,或由此推得利

  率,则犯循环推理之病;马歇尔想遵循这条路线解释利率,中途即发现此病。

  1盖资本之边际效率,一部分乃定于当前投资之多寡,而欲计算当前投资量,

  则必先知利率也。所可得而言者,只是:新投资之产量必须达到一点,使得

  资本之边际效率等于利率;资本之边际效率表能够告诉我们的,不是利率将

  定于何点,而是设利率为已知,则新投资之产量将扩充至何点。

  我想读者很容易了解,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无论从理论看或从实际

  看,都是异常重要。历来经济学家对实际问题有所主张时,其根据之经济学

  原理都假定着: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减少消费可以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可以

  提高利率。设储蓄意愿与投资二者所决定者,并不是利率,而是总就业量,

  则我们对于经济体系之运用机构,会彻底改变看法。设在其他情形不变这个

  条件之下,消费意愿减低之结果,不是增加投资,而是减少就业,则我们对

  1本图是哈罗德rfharrd先生提示给我的,罗伯森先生亦用过类似分析法,参阅经济学杂志,1934

  年12月号,第652页。

  1参阅以下第十七章。

  此因素之态度将大为不同。

  附录: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经济学原理以及其他书中之

  利率论

  在马歇尔、艾其伟斯或皮古教授之著作中,对于利率都没有连篇紧凑的

  讨论,只是随意提及而已。除了以上所引一段以外见上第十一章第二节,

  马歇尔对于利率问题之态度,只能由其原理第六版第六编第534页

  及593页中臆测之。以下所引,乃此二页之要旨:

  “利息既为市场上使用资本之代价,故利息常趋于一均衡点,

  使得该市场在该利率下对资本之总需求量,恰等于在该利率下资本

  之总供给量。1设我们所讨论之市场为一小市场,例如一城或一业,

  则当该市场对资本之需求增加时,可以从邻区或他业抽调资本,增

  加资本之供给,而迅速满足之。但设以全世界或一大国为资本市场,

  则资本之总供给量,不能因利率改变,而有迅速与大量的增加。盖

  资本之来源乃劳力与等待,利率提高,固足引人作额外劳作1以及额

  外等待,但在短时期内,此种额外劳作以及额外等待,较之现有资

  本品内所包含之劳力与等待,不会太多。故在短时期内,设对资本

  之需求大量增加,则满足此需求之增加者,出诸供给之增加者少,

  出诸利率之上涨者多。1利率既涨,故有一部分资本将自其边际效率

  最低之使用处逐渐退出。故提高利率,只能慢慢地、逐渐地增加资

  本之总供给量”第534页。

  “我们不能不反复申述,利率一词,用在旧有资本投资品

  上,意义非常受限制。1例如,我们也许说:本国各种工商业所投资

  本,约为7,000,000,000镑,年得净利3厘。不过这种说法虽然

  方便,在许多场合也可以这么说,但并不正确。我们应当说:设在

  各该工商业中,投资于新资本即在边际投资上所可得之净利率

  1当代经济学家所谓“中立”利率,与庞巴维克所谓“自然”利率不同,亦与魏克赛尔ksell所谓“自

  然”利率不同。

  1见本章附录。

  1注意,马歇尔用“资本”一词,而不用“货币”,用“资本供给量”而不用“贷款”;然而利息是借钱

  之代价,故此处所谓“资本之需求”,应当是诣“为购买资本品而对贷款之需求”。但使资本品之供需相

  等者,乃资本品之价格,而非利率也。利率乃使款项之借贷相等,换言之,使债务票据之供需相等。

  1这就假定所得不是不变。然而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提高利率会引起“额外劳作”。难道是说,提高利率。

  因为可以增加为储蓄而工作之吸引力,故可看作是一种真实工资之增加,故可使生产原素愿意接受较低货

  币工资而工作吗我想这是罗伯森先生在类似场合心目中所有的意思。当然,这种额外劳作”在短时间

  内不会太多”;想用这个因素。来解释实际上投资量之变动,可谓最不近情理,而且荒谬。我主张把这下

  半句重写如下:“设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增加,敌对一服资乍之需求人量增加,且此种增加,未为利率之上

  涨所抵消,则资本品之生产增加:因资本品之生产增加,故就业量增加,所得水准提高:因所得水准提高,

  故有额外等待;且此额外等待之货币值,恰等于当前资个品之增产量之值,故前音适足提供prvidefr

  后者。”

  约为年利3厘,则各该工商业旧有投资之所得,若以33倍乘之即

  用3厘利率,以所得还原为资本,则约为7,000,000,000镑。

  盖资本一经投资于改良土地,或兴建房屋、铁路及机器,则该资本

  之价值,乃其预期的未来净所得或准地租折成现值之和。设该

  资本在未来产生所得之能力减低,则其价值亦即减低;其新值可由

  较小所得中减去折旧,再加以资本还原化得之”第593页。

  在福利经济学第三版第163页,皮古教授说:“等待,这一种劳

  役之性质,一向非常受人误解。有时说,等待即是提供货币;有时说,等待

  即是提供时间;根据这两种说法,于是有人说,等待对于国民所得毫无贡献。

  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所谓等待,只是把现在可以即刻消费的东西暂时延

  期不消费,于是使本来即将毁灭之资源变为生产工具。2故等待之单

  位,乃一特定量资源3例如劳力或机器使用一特定时间更广泛点

  说,等待之单位乃一年值单位yearvalueunit,或用卡赛尔氏说法比

  较简单,但亦比较不正确,等待之单位乃一个年镑yearpund通

  俗看法,以为在任何一年中所积聚之资本,一定等于该年之储蓄量,对

  于这种看法,我们要审慎。即使把储蓄解释为净储蓄即不计借给他人,以

  增加他人消费的这种储蓄,又把暂时存入银行,未曾动用之劳役支配权也

  不计在内,即使如此,这个看法还是不对,因为有许多储蓄,本意是要拿来

  变成资本的,但因纳入浪费之途,故事实上并未变成资本。”1

  皮古教授唯一论及何者决定利率之处,乃在彼所著工业变动第一

  版第251253页。在该处,彼不同意下列一说:利率既定于真实资本之供

  需,故不在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之控制之下。彼提出反对意见,说:“当银

  行家为工商界创造更多信用时,实在是为工商界向公众强迫征课实物,扩大

  真实资本之供给源流。故银行多创信用,有使一切真实利率下降之作用。此

  处应加说明之点,则已见前第一编第十三章。2总之,银行放款利率,固然机

  械地追随长期真实利率,但这并不就是说,决定真实利率之条件,全不在银

  行家控制之下”。

  我对于以上各家所下随手批评,都已放在脚注中。我对于马歇尔之说所

  以大惑不解,其基本原因乃是因为。“利息”这个概念属于货币经济范围,

  故不应闯入不讨论货币之著作中。“利息”实在不应当在马歇尔原理中

  出现,利息乃属于经济学之另一部门。皮古教授在福利经济学中,几乎

  从未提及利息,他让我们觉得:等待之单位,就是当前投资之单位;等待之

  2为什么不出诸资本品之供给价格之提高呢例如,设一般资本之需求之所以大量增加,乃起千利率之降

  低,则资本品之供给价格将上涨。我主张这句应重写如下:“设对资本品之需求大量增加,而资本品之总

  供给量不能即刻增加以满足之,则此需求之未满足部分,将暂时因资本品供给价格之提高而受到抑制:提

  高之程度,乃使投资量不必有多大改变。而资本之边际效率已等于利率。同时亦永远如此,生产原素

  之适于生产资本品者,将用以生产在新环境下边际效率最高之资本品。”

  3简直不能用。利率只适用于惜贷交易,放我们只能说,为购买新旧资本投资品或为其他目的,所借之钱

  所出之利率。

  1此处行文含糊,到底是说,延迟消费一定会产生这种效果呢还是说,延迟消费只腾出若干资源,至于

  这些资滤或失业或作投资之用,须视环境而定呢

  2注意,并不是所得持有人可以,但井未,作消费之用之钱;故等待之报酬,乃准地租而非利息。这句话

  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如此腾出之资源必作投资之用。盖设腾出之资源而失业,则等待还会有什么报酬

  报酬,就是准地祖。这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