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种增加之限度,须看工资成本在边际直接成本中所占之比例如
何,以及当工资单位下降时,边际直接成本中其他原素之反应如何而定。
故仅就理论而论,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影响利率,其效果完全相同:其
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
变。因此,减低工资与增加货币数量这两种方法,作为达到充分就业之手段
看,都受同样限制。上面已经举出种种理由,为什么不能仅从增加货币数量
着手,使得投资增加到最适度水准;同样理由,只要在枝节上略加修改,亦
适用于减低工资这一个方法。如果货币数量之增加,相当温和,则对于长期
利率之影响也许不够;如果增加得很多,则又怕要动摇社会信心,因此抵消
货币数量增加时之其他好处。同样,假使货币工资之减低,相当温和,则也
许影响不足;假使减得很多,则即使实际上行得通,亦怕要动摇信心。
因此,相信一个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便能继续维持充分就业者,其毫无
根据正象相信仅用公开市场交易政策,不用其他方法辅助,就可以得到同一
结果。我们不能由这些途径使得经济体系有自动调整性。
设每当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之时,劳工们便一致联合起来,自动减低其
工资要求,使得货币数量用工资单位计算增加,利率下降,以便达到充
分就业,假使如此,则货币管理乃以维持充分就业为目的,实施管理者
是工会,而不是银行体系。
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与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若仅就增加货币数量用
工资单位计算这一点而论,在理论上二者之效果固完全相同,但在其他方
面,二者有天壤之隔。今简述三大区别,提醒读者。
i除非在一个已经实行国家统制的社会之中,一纸法令便可改变工资
政策,否则没有方法可以使得各级劳工之工资趋于一致的减低。要达到这个
结果,只能经过一组逐渐的、零星的、不规则的改变,而且恐怕还要经过几
度劳资争执以后才能完成。此种改变方法,无论从社会正义看,或从经济权
宜方面看,都无可辩护;而劳资争执又是浪费的、不幸的,且在争执过程之
中,议价能力最弱者比之其他工人受害较深。反之,要改变货币数量,则只
要用公开市场政策或类似办法便可办到,故已在大多数政府掌握之中。人性
与制度既属如此,则只有愚蠢之徒才会挑选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而不挑选
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除非他能够指出,前者有后者所不能达到的好处。
而且,假使其他情况相等,则一个比较容易实施的方法当然比之一个窒碍难
行的方法好。
ii假使货币工资固定不变,则除了独占价格决定独占价格者,不
只是边际成本,还有其他因素以外,其他物价之所以改变,主要是因为:
在现有设备上增加产量,将有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发生。社会上有一部分人
士,其收入是由契约用货币规定的,例如利息阶级以及公私机关中之固定薪
水阶级。假使货币工资不变,则在这批人与劳工之间,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
实际可行的公平办法。假使有若干主要阶级之货币收入,无论如何,总是固
定不变,则从社会正义计,或从社会权宜计,最好所有生产原素之货币报酬
都固定不变。有一大部分所得,既用货币规定,而且比较固定,则只有不义
之徒才会挑选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而不挑选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除
非他能够指出,前者有后者所不能达到的好处。
iii用减少工资单位这一个方法来增加货币数量用工资单位计算,
将使债务负担作比例增加,但若增加货币,而让工资单位不变,则债务负担
所受之影响,恰恰相反。有许多种债务之负担,既然已经太重,则只有不谙
世故之徒才会选择前者。
iv假使因为要使利率逐渐下降,故工资水准必须逐渐下降,则上面
已经说过,资本之边际效率将受两重不利影响,故有两重理由要暂缓投资,
经济复兴亦因之迟缓。
故设当就业量逐渐减少时,工人们亦逐渐减低其货币工资之要求,此种
政策因为对于产量不利,故一般说来,不仅不会减低恐怕还要增加真实工资。
采取此种政策之主要结果,只是使得物价极不安定;也许物价要变动剧<
/>
烈到一种程度,使得在一个象我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经济体系之内,一切业务
打算都毫无用处。故说在一个大体上是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之中,有伸缩性
的工资政策是应有的、必要的附属品,这种说法,刚与真理相反。只有在高
度集权国家之中,政府一纸法令便可作骤然的、大量的、普遍的改变,有伸
缩性的工资政策才能运用自如。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政策在意德俄运用,但不
能在英美法实施。
设象澳洲一样,用法令规定真实工资,则只有一个就业水准与此真实工
资相应;至于实际就业人数,则在一闭关体系中须看投资量是否与该水准不
悖,而在该水准与毫无就业之间剧烈变动。设投资量不多不少,刚与该水准
不悖,则物价乃在不稳定均衡状态,只要投资量再少一些,物价即骤降至零;
再多一些,物价即无限制突涨。要在这种经济体系中找出一个有稳定性的东
西,则只能从统制货币数量着手,使得货币工资水准与货币数量配合起来,
建立一个利率,而该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关系,又恰恰使投资量不多不
少。要是如此,则就业水准与法定真实工资相应之就业水准不变,但货
币工资与物价则常常急剧变动,以求投资量维持在此不多不少之数。就澳洲
实际情形而论,所以未曾有此极度不稳定现象发生者,一部分当然是因为法
令总不能完全达到目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澳洲不是闭关体系,故货币工资
本身是一个国际投资量因此总投资量之决定因素,而贸易条件对于
真实工资又有重要影响。
根据这些考虑,我现在觉得:就一闭关体系而论,在权衡得失以后,最
好还是维持一个稳定的一般货币工资水准generallevelfney-
wages;即就非闭关体系而论,如果能用变动外汇率方法与世界其他各国维
持均衡,则以上结论亦适用。就各别工业而论,货币工资如果有相当伸缩性
固然很好,因为可以加速工人从比较衰退的工业转移到比较繁荣的工业;但
是一般货币工资水准还是愈稳定愈好;至少在短时期中是如此。
采取这种政策,则物价水准相当稳定,至少比在有伸缩性的工资政
策之下稳定。除了独占价格以外,物价之变,在短时期中,只是因为就业人
数改变,以致边际直接成本受到影响;在长时期中,只是因为设备增加,或
有新技术之发明,新设备之产生,以致生产成本改变。
固然,假使就业量变动甚大,则物价水准之变动还是很大;但是我已经
说过了,这种变动程度比之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之下要来得小。
采取刚性工资政策,则在短时期中要物价稳定,必须避免就业量之变动。
但在长时期中,我们还可以在两种政策之间选择:其一是令工资稳定,而让
物价随技术与设备之进步慢慢下降;其二是令物价稳定,而让工资慢慢上涨。
大体而论,我主张选择后者,一部分是因为:要使得实际就业水准接近充分
就业,则在未来工资会上涨这种预期之下,比较容易办到,而在未来工资会
下降这种预期之下,比较不容易办到;一部分是因为:逐渐减轻债务负担,
对于社会有利;在衰落工业与兴旺工业之间,比较容易调整;还有,假使货
币工资有温和上涨之趋势,则心理上也许会感觉到一种鼓励。不过这里并没
有原理上的重要差别,故现在不必把两方面之论证详加发挥。
附录:论皮古教授之失业论
在失业论中,皮古教授使就业量定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工人
所要求的真实工资率realratesfwages,以及二劳力之真实需求函
数realdendfunctinfrlabur之形状。该书中心部分,即在讨论何
者决定此函数之形状。工人所要求的,不是真实工资率,而是货币工资率,
这件事实,该书并不抹杀;不过该书认为:用工资品之价格除实际货币工资
率所得商数,即可作为工人所要求的真实工资率。
在该书第90页,皮古教授提出两个方程式,认为这是研究之。但是
有几个暗中假定,限制了皮古教授分析方法之应用,而这些暗中假定又在论
证一开始时就混进来了,故我先得把他的处理方法,一直到争执所在点为止,
作一提要。
皮古教授把工业分为两类,即a在国内从事制造工资品,及从事制造
出口品,
,推销于国外,以取得国外之工资品者;b其他工业。为方便起见,
可以把此两类工业,称之为工资品工业及非工资品工业。他设想前者雇用x
人,后者雇用y人;x人所产工资品之总价值,他用fx来表示,一般工
资率则用f′x来表示。皮古教授虽然自己不说,然而这就等于假定:边
际工资成本等于边际直接成本。1他又假定xy=φx,这就是说,总就
业量乃工资品工业中就业量之函数。他于是说,全体劳力之真实需求弹性
elastiandfrlaburintheaggregate,可以
写作
,
由此弹性,并可推得劳力之真实需求函数之形状。
若仅就符号而论,则他的与我的表示方式并无重大区别。只要我们能够
把皮古教授之工资品作为我的消费品,把他的“其他物品”作为我的投资品,
则因
乃是用工资单位计算工资品工业所产产物之总值,故即等于
我的cw。又,若工资品即等于消费品,则φ乃我所谓就业乘数k′之函数。
盖
xyk′y
故
apprx
因此,皮古教授所谓“全体劳力之真实需求弹性”这一个东西,乃是一
个复合体,其中构成分子,类似于我自己所用的若干因素;盖此弹性,一部
分乃定于工业上之生产情况他用函数f表示,一部分乃定于人们对工资
品之消费倾向他用函数φ来表示。以上所说,当然只限于一个特例,即
1工资单位改变时所引起的影响,将在以下第十九章中详细讨论。
边际劳力成本等于边际直接成本之情形。
要决定就业量,皮古教授就把劳力之真实需求函数与劳力之供给函数二
者联合起来。他假定后者只是真实工资率之函数。不过,因为他已经假定着
真实工资率乃工资品工业中所雇工人人数x之函数,故说劳力之供给只是真
实工资率之函数,无异是说:在现行真实工资率之下之劳力总供给量只是x
之函数。用符号表示,则nxx,其中n代表在真实工资率f′x之
下所可能有的劳力供给量。
故把所有复杂因素廓清以后,皮古教授之分析方法,乃是想从下列二方
程式中,发现就业量。该二方程式乃
xyφx
及nxx
但在这两个方程式中,倒有三个未知数。他规避这种困难之法,似乎是假定
n=xy。当然,这等于假定:不自愿的失业依以上所下严格定义并不存
在,也就是说,在现行真实工资率之下所可能有的劳力供给量,事实上都已
就业。于是x之值,可从
φxxx
这一个方程式中求得之;设由此所得x之值为n1,则y必等于xn1-n,总
就业量n则等于xn1。
这里值得暂时停一停,考察一下,这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个含义是说:
设劳力之供给函数改变即在一特定真实工资之下,劳力之供给量较前增
大,故由φxxx中所得x之值现在变为n1dn1,则非工资品之
需求情形一定使得非工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增加,以保持φn1dn1x
n1dn1二者之相等。除了供给函数之改变以外,唯一可使总就业量改变者,
乃是因为非工资劳动者nn-wage-eaers之嗜尚改变,多购非工资品,
少购工资品。
假定n=xy,当然就是假定劳力总可以自己决定其真实工资率;而假
定劳力总可以自己决定其真实工资率,又无异假定:非工资品之需求情形一
定会服从上述法则,换句话说,无异假定利率一定会常常与资本之边际效率
表相适应,使得充分就业能够保持。假使没有这种假定,则皮古教授之分析
即告崩溃,提不出一个方法来决定就业量。所可奇者,皮古教授竟会认为,
&nb
p; 他可以不必提及因为利率或信任状态改变,而不是因为劳力之供给函数改
变,所引起的投资量之改变即非工资品工业中就业量之改变,就可以提
出一个失业理论。
故该书以失业论命名,实在有点名不符实。该书实在并不讨论失业
问题,而讨论:设劳力之供给函数不变,又设充分就业常能维持,则就业量
将如何。所谓全体劳力之真实需求弹性这一个概念,其目的亦只在说明:当
劳力之供给函数作一特定移动时,充分就业量将提高或降低多少。或者也
许是更好的看法,我们可以把该书看作是一种没有因果性的nn-
causative研究,所研究者乃是真实工资水准与就业水准之函数关系。但该
书不能告诉我们,何者决定实际就业水准;对于不自愿失业这个问题,该书
未有直接接触。
即使皮古教授否认有我所谓不自愿失业这种东西之可能性,我们还是难
于明了,他的分析如何可以应用。他没有讨论何者决定x与y工资品工业
中之就业量与非工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之间之关系,这点疏忽,还是他的
致命伤。
而且,他亦承认,在某种限度以内,劳工们在事实上所要求的常常不是
一特定真实工资率,而是一特定货币工资率。假使承认这点,则劳力之供给
函数不仅只是f′x之函数,而是f′x与工资品之货币价格二者之函
数;于是他以前的分析即告崩溃,因为这里多添了一个因素,而没有多添一
个方程式来解这个新未知数。用假数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如果要得到结
果,必先假定一切函数都只含一个自变数,使得所有偏微分partial
differentials都不存在。这种方法之危险,皮古教授之分析法提出了一个
最佳例证。事后承认,事实上确有其他变数存在,但并不把以前所写再改写
一遍,则这种承认有什么用处故假使在某种限度以内,劳工要求规定的是
货币工资,则除非我们知道何者决定工资品之货币价格,否则即使假定n=x
y,还是资料不足。盖工资品之货币价格,须看总就业量之多寡而定,故要
知道总就业量,则必先知道工资品之货币价格;要知道工资品之货币价格,
则必先知道总就业量。这就是我说过的,我们短少一个方程式。然而假使我
们暂时假定货币工资率有刚性,而不假定真实工资率有刚性,恐怕倒与事实
很接近。例如在19241934这10年中,英国经济情形颇为骚扰不定,但在
该10年内,货币工资之变动范围只是6,而真实工资之变动范围却超过20
。一个理论,假使当得起称为通论,则必须不论货币工资是否固定或不
论有没有一个范围,在该范围以内货币工资固定不变,都可以适用。从事
政治者固然可以说,货币工资应当有高度伸缩性;但是一个理论家在分析时,
对于货币工资是否应有高度伸缩性这个问题,应该毫无偏袒。一个科学的理
论,不能要求事实来与其假定相符。
当皮古教授进而讨论减低货币工资之影响时,据我看来,他所用资料又
太少,故又不能提出一个具体答案。开头同书第101页,他批驳一种论
证,这种论证是说,设边际直接成本等于边际工资成本,则当货币工资减低
时,非工资劳动者之所得将与工资劳动者之所得作同比例之改变;他所持反
对理由,是说这个论证,只有当就业量不变时才能成立,而就业量是否不变,
正是尚待研讨之点。但在下一页同书第102页,他自己亦犯同样错误:
他假定“在开始时,非工资劳动者之货币所得不变”;他自己刚指出这个假
定只有当就业量并非不变时才能成立,而就业量是否要变,正是尚待研讨之
点。事实上,除非在研究资料中,再加上其他因素,否则不能有答案。
劳工们在事实上所要求规定的,不是一特定真实工资率,而是一特定货
币工资率只要真实工资不低于某一最低限度,承认这点,则整个分析都
受到影响。盖设承认这点,则不能同时再假定:除非真实工资提高,否则劳
力供给量不会增大,而此假定又是大部分论证之基础。例如,皮古教授反对
乘数理论同书第75页,理由是:真实工资率既不变,换句话说,充分就
业既已达到,故减低真实工资不能使劳力之供给量增大。在这种假定之下,
他的论证当然是对的。不过在该段中,皮古教授所批评者,乃是实际政策方
&nbs
p; 面的一种方案;当英国失业人数超过200万,就是说,有200万以上工人愿
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而工作,在这种时候,还假定只要生活费用比之货币工
资稍为提高一些,就有工人要从劳力市场退出,而且退出之人数还大于200
万人,如此假定,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