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

+A -A

  不虞之得为己有。故若

  经济体系有变迁,物价自亦不免波动,但此种物价不稳定,亦不影响雇主们

  之行为,只是把意外财富送给当时之幸运儿而已若变动之方向相反,则以

  上原理仍适用,但须作枝节上之修正。我认为当代讨论稳定物价之良策者,

  往往忽略了这点。社会而可以变动,则物价稳定政策不会完全成功。但由此

  并不能说:只要物价稍为暂时不稳定,就必然引起累积的失衡。

  上面说过,有效需求不足时,就业量亦不足;所谓就业量不足者,是指

  有人愿意接受比现行真实工资更低的报酬去工作,但无业可就,故当有效需

  求增加时,就业量亦增,但真实工资率则比现行者小,或至多相等,如此继

  续下去,一直到一点为止,在该点时,依照届时通行的真实工资率,已经没

  有可用的剩余劳力。换句话说,从这点以后,除非货币工资比物价涨得更快,

  1因为pp,又dd,故

  否则工人人数及工时都不能再增。次一个问题是:假使在这点已经达到以后,

  支出尚继续增加,则情形将如何

  一直到这点为止,在一特定量资本设备上增加劳工,虽然报酬逐渐递减,

  但劳工所肯接受的真实工资亦在递减,故二者相抵消。在这点以后,再要增

  雇一人,则必须提供较高的真实工资率即较多实物,但由增雇一人所得

  之产物则反较前减小。故为维持均衡计,工资与物价必须随支出作同比例的

  上涨,以便使“真实”情况包括就业量与产量仍一切与前相同。达到这

  种情况,则粗陋的货币数量说把“流通速度”解释为“所得流通速度”

  完全适用:盖产量不变,而物价之上涨恰与成比例。

  但要把以上结论应用之于实际情形,则也有若干实际修正必须记在心

  上:

  1至少在一个时期以内,物价之上涨也许使得雇主们一时憎懂,增加

  其雇用人数,超过了为获得最大利润用自己产物计算所需的就业量。此

  盖由于雇主们一向以总售价用货币计算之增加作为扩充生产之信号,故

  即使事实上这种政策已经对他们不利,他们也许还继续奉行;换句话说,雇

  主们也许会低估其在新物价环境之下之边际使用者成本。

  2雇主必须把一部分利润转交给固定收入者;因为这部分利润是用货

  币规定的,故当物价上涨时,即使产量不变,也引起所得之重分配,这种所

  得重分配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消费倾向也许因而受到影响。然而

  这种过程并不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支出渐增这段时期中

  一直进行着。设固定收入者比雇主节俭,前者之真实所得又渐减,则为达到

  充分就业计,其所需货币数量之增加,以及利率之减低,比之在相反假设即

  雇主比固定收入者节俭之下程度较轻。在充分就业已经达到以后,若第一

  种假设仍继续适用,则当物价再上涨时,利率必须提高,以防止物价之无限

  制上涨;又货币数量之增加比例,亦将小于支出之增加比例。若第二种假设

  适用,则情形相反。当固定收入者之真实所得减少时,因为此阶层逐渐变成

  贫乏,故也许会有一转捩点,从第一个假设改为第二个假设;但这点可以在

  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达到,也可以在之后达到。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显然不相对称:盖若把有效需求紧缩到充分就业所

  必需的水准以下,则就业量与物价都降低;但若把有效需求膨胀到这个水准

  以上,则只有物价受到影响;这一点也许令人不解。然而这种不对称,正是

  事实之反映:若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大于真实工资,则劳工总可拒绝工作,

  使该就业量不能实现;但劳工却不能因为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并不比真实

  工资大,而一定要别人提供该就业量。

  第二十一章物价论

  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边际成本以

  及短期供给弹性,尤占重要地位。但当他们进入第二卷,或另成一书,讨论

  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我们恍若进了另一世界,这些家常浅显的概念都不提

  了,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者乃是货币之数量、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

  流通速度与交易额之比、囤积、

  、强迫储蓄、通货膨胀或紧缩诸如此类;

  简直没有人想把这些空泛名词和以前供需弹性等观念联系起来。假使我们把

  人家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回想一下,并设法使其合理化,则在比较简单的讨论

  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等于零,需求必与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更复杂

  一些的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什么也不清楚,什么都可能。我们

  都已惯了,忽而在这样捉摸不定的东西之左,忽而又在其右,自己也不知道

  怎样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二者之联系似乎是醒与睡之关系。

  以前数章,其目的之一即在避免这种双重生活,而使整个物价论重新与

  价值论发生密切接触。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论与分配

  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

  一面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

  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假使我们所

  研究的,只限于一业或一厂,假定就业资源之总数不变,又暂时假定他业或

  他厂之情况亦不变,则我们的确可以不顾货币之特性;但当我们进而讨论何

  者决定社会全体之产量及就业量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货币经济ary

  en之全盘理论。

  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界线如此划分:一面是静态均衡论theryf

  statinaryequilibriu另一面是移动均衡论theryfshifting

  equilibriu在适用后一种理论之经济体系中,对于未来之种种不同看法,

  足以影响目前情况。我们之所以可以作如此分法,乃是因为货币之重要性主

  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点产生的。我们可以先讨论:设在一经

  济体系中,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在各方面都是固定的,可靠的,人们亦依据

  正常经济动机而活动,则在均衡情形之下,资源将如何分配于各种用途。这

  种经济体系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是完全不变的;其二虽有改变,但一切都

  在事先完全预料到。我们可以从如此简单的引论,进而讨论现实世界之种种

  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则以往预期不一定实现,而今日对于未来之预期又可

  以影响今日之行为。当我们从前一种讨论进入第二种讨论时,货币是现在与

  未来之连系这一个特性就进来了。移动均衡论虽必须以货币经济为依据,但

  还是一个价值论或分配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货币论。货币之最主要属性,

  既在巧妙地连系现在与未来,则我们除非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没法讨论:当

  预期改变时,当前活动所受之影响如何即使把金银以及法偿工具取消,我

  们还是摆脱不了货币。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之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

  属性,1就会引起货币经济所特有的许多问题。

  1这和通常所下定义不同。但定义如此下法,似乎己得生产时期这个观念之要旨。

  就单独一业而论,则其产物之价格水准,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

  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我们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结论不能适

  用于全部工业。故一般物价水准generalpricelevel,也是一部分定于

  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但因我们假定设备与

  技术不变,故生产规模就是就业量。固然,当我们讨论到社会总产量时,我

  们要顾到:任何一业之生产成本一部分须看他业之产量如何而定;但比此更

  重要,我们更要顾到的,乃是需求改变对于成本与产量二者之影响。我们有

  新见之处,都在需求方面当我们所讨论的是总需求,而不是单独一种商

  品之需求总需求则假定不变。

  如果我们把情况简化,假设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以同一比

  例改变,换句话说,都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的改变,又设设备与技术不变,

  则一般物价水准,一部分定于工资单位,一部分定于就业量。因此,改变货

  币数量对于物价水准之影响,乃是两种影响之总和,其一是货币数量对于工

  资单位之影响,其二是货币数量对于就业量之影响。

  为说明这种概念起见,我们再把情况简化,假定1所有失业资源,就

  生产效率而论,完全相同,可以互换,2边际成本中之诸生产原素,只要

  尚未全部就业,便不要求货币工资之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则只要有失

  业

  现象存在,工资单位就不会变更,生产之报酬既不递增亦不递减。因此,当

  货币数量增加时,若还有失业现象,则物价毫不受影响,就业量则随有效需

  求作同比例的增加,而有效需求之增则起于货币数量之增;但当充分就业一

  经达到,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之增加者,乃是工资单位与物价。故设有失

  业现象时,供给有完全弹性perfect1yelastic,充分就业已经达到后,

  供给毫无弹性;又设有效需求之改变比例恰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相同,则

  货币数量说有如下述:“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我们已经引进许多假定,使得情形简化,货币数量说得以成立,这算满

  足了历来传统;现在我们再进而讨论,事实上有何种可能的复杂因素,可以

  参加进来:

  1有效需求之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恰成同一比例。

  2资源之性能并不一致,故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

  不变。

  3资源并不可以互换,故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

  商品则尚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4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

  5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秦之报酬,并不以同一比例改变。

  故第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货”市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效果为如

  何。一般说来,有效需求之增加,一部分用在增加就业量,一部为用在提高

  物价水准。故事实上并不是当有失业存在时,物价不变,一达到充分就业,

  物价即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增加;而是当就业量增加时,物价逐渐上涨。物

  价理论既在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之关系,以便决定当货币数量改变时,

  物价弹性之反应如何,故必须研究以上所举五个复杂因素。

  今依次论之。我们虽然一个一个讨论,但我们切不可就此以为这些因素

  是绝对**的。举例来说。有效需求增加时,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一部分在

  提高物价,这两部分之大小,可以影响货币数量与有效需求量之间之关系。

  又若各生产原秦所得之报酬,其改变之比例不同,则亦有此种作用。我们分

  析之目的,不在提出一部机器,或一种盲目计算法,使我们可以得出百无一

  失的答案;而在使我们有一种有组织的、有次序的思维术,探索若干具体问

  题。我们先把这些复杂因素一个一个隔离,得出暂时结论,然后再尽我们的

  能力,顾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有的相互关系。思维而涉及经济方面者理应如

  此,用任何其他方法,来应用刻板的思维原则,都会引起错误;但没有这些

  原则,却又有茫然无所适从之苦。把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

  成公式,加以形式化,象本章第六节要做的那样,其最大弊端,乃在这些方

  法都明白假定:其所讨论之各因素绝对**;只要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则此

  等方法之力量与权威便一扫而尽。在日常会谈中,我们并不一味瞎算,而知

  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文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又把以后必须要加的保留、修

  正与调整都记在心上;但我们却不能把复杂的偏微分记在几页代数之书角,

  因为这几页根本假定这些偏微分不存在。近代所谓“数理”经济学,太多一

  部分只是杂凑,其不精确一如其开头所根据的假定;而其作家,却在神气十

  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性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

  了。

  1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主要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

  左右利率这一点产生的。假使这是唯一的反应,则影响之大小,可由下列三

  个因素中推出:a灵活偏好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须降低多少,然后才

  有人愿意来吸纳此新货币;b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降

  低一特定量时,投资将增加若干;以及c投资乘数,此数告诉我们,投资

  增加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

  但a、b及c三点,一部分也和2、3、4及5

  几个复杂因素有关系,后者我们还没有讨论到;假使我们忘了这点,则以上

  分析虽然有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层次,有着手处,但实在太简单一一

  简单到欺骗程度。盖灵活

  活偏好表本身,亦系乎所得及业务两种动机将吸纳多

  少新货币;而此吸纳量之多寡,又系乎有效需求增加之大小,以及此增加量

  之分配法:用于提高物价者若干,提高工资者若干,增加产量与就业量者若

  干。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则亦系乎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其随之而来的事

  态是否影响人们对于未来货币情形之预期,又当有效需求增加,所得扩大时,

  此新所得分配于各种消费者之方法亦足以影响投资乘数。以上种种,当然不

  足以包罗一切可能的交互反应,但设我们可以取得所有事实,则不难找出一

  组联立方程式,求出具体结果。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货币增加某特定量

  时,把一切都考虑到以后,有效需求量须增加若干,始与该特定量货币增加

  相符合,相均衡,而且也只有在非常例外情况之下,货币数量之增加反而引

  起有效需求量之减少。

  有效需求量与货币数量之比,和通常所谓“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颇相

  仿佛,所不同者,有效需求相当干预期的所得即决定生产活动之所得,

  而非真正实现的所得;相当于毛所得,而非净所得。但“货币之所得流通速

  度”,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什么也没有解释。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预期其

  不变,因为上面说过,决定这个速度者,乃是许多复杂而变化的因素。我以

  为用这样一个名词,反而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蒙蔽了,一无好处,只引起混乱。

  2上面说过第四章第三节,报酬递减与报酬不变之别,一部分须

  看工人所得之酬报是否绝对与其效率成比例而定,设绝对成比例,则当就业

  量增加时,劳力成本用工资单位计算不变,但设某一级劳工所得之工资,

  不论各人之效率如何,都是一样的,则不论资本设备之效率如何,劳力成本

  总是渐增。设资本设备之效率也不一致,利用某部分设备生产时,每单位产

  品所需之直接成本较大,则边际直接成本之增加,除了由于劳力成本之渐增

  而外,还多了一个原因。

  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

  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

  3在2中,我们想到供给弹性可能不完全。设各种专业化的失业

  资源配合得非常适当,则各该资源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就业之点。但是一般说

  来,有些商品或劳役之产量已达到一种水准,若需求再增,该商品或劳役之

  供给将暂时毫无弹性;而在其他方向,则尚有大量剩余资源未曾就业。故当

  产量增加时,会接连产生一组“瓶颈”bttlenecks,换言之,若干种

  商品已经毫无供给弹性,故其价格必须上涨到一种程度,使其需求转移方向。

  故当产量增加时,只要每一种资源都有可用而尚未就业者,则一般物价

  水准大致不会上涨太多。但当产量已经增加到有“瓶颈”现象发生,则若干

  商品之价格将急剧上涨。

  本项及2项所谓供给弹性,一部分亦须看时间之长短而定。若时间甚

  长,资本设备之数量亦可改变,则供给弹性之值,在最后必大于在初期。故

  当失业普遍之际,若有效需求作温和的增加,则用以提高物价者甚少,主要

  都在增加就业量;若增加较大,而又出人意外,以致暂时引起“瓶颈”现象,

  则有效需求之用于提高物价者以别于就业量,在初期要比以后大。

  4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这一点不须多解

  释。若其他情形不变,则每一工人集团都因其本身工资之提高而受益,故若

  所有集团都要求增加工资亦自在意中;而雇主们当营业情形良好时,也愿意

  满足此种要求。因此,有效需求增加时,大概有一部分被工资单位之上涨趋

  势吸收以去。

  因此,充分就业固然是一个最后分界点criticalpint,到达这点

  以后,若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再增,则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之上

  涨作同比例的提高;但在这点以前,还有一组半分界点secritical

  pints,在这许多点上,有效需求增加时,货币工资也提高,只是不及工

  资品价格之上涨比例而已;有效需求减少时亦然。在实际经验中,并不是有

  效需求稍有改变,工资单位即随之而变:工资单位之变是不连续的。决定这

  些不连续点者,乃是工人之心理以及雇主与工会之政策。在一国际经济体系

  中,若一国改变其

  工资单位,则各国之间之工资成本便产生相对变动;在一

  商业循环中,即使在一闭关体系以内,工资之改变,亦使得当前工资成本与

  未来预期工资成本之间,发生相对变动,故这些不连续的半分界点,其实际

  重要性可能很大。又因在这些点上,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若再增,便将

  引起工资单位作不连续的上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