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我对于经济学之信心。我对于经济学信心之
发生动摇,可以说是偶然引起的。我在爱克塞特exeter城一个中学
教书时,认识一位商人,名字叫穆莫里,此人在当时以及以后,都以爬
山著称。他发现了一条新路,可以上马脱红峰tter,不幸在
1895年爬喜马拉亚山南加帕罢峰nangaparbat时殒命。当然,我和
他交往,不在这方面。此人在智力方面,也象爬山那样登峰造极,总是
自辟途径,做然不顾一切权威。他和我辩论储蓄过度这个问题,他认为
储蓄过度,是商业不景气时,劳资二者就业不足之原因。有好多时候,
我用正统经济学上所有武器,想来驳倒他的论据;但最后他说服了我,
于是我们二人从事著书,发扬储蓄过度论,书名称为工业生理学,
于1889年出版。这是我公开踏上异端之路之第一步,当时完全不知道
此事后果之重大。那时我刚辞去中学职务,开始一新事业,在大学课程
普及部当讲师,担任经济学与文学。第一次使我大吃一惊的,是伦敦大
学课程普及委员会不让我再教经济学,因为有一位经济学教授出面干
涉;此人读了我的书,觉得该书之荒谬,和要证明地球是方的那种企图
不相上下。本来么,储蓄之涓涓滴滴,都会用来增加资本结构,增加工
资基金,然则储蓄之有用数量安得会有限度储蓄既是工业进步之源
泉,则阻遏储蓄就是阻遏工业进步,故理智健全的经济学家,对于储蓄
可以过度之说不能不深恨而痛嫉之。2以后又经历了一件事情,使我自
己觉得好象犯了什么罪。我虽然不能在伦敦教经济学,但牛津大学课程
普及运动要自由容忍一些,还允许我任教,让我下乡演讲,不过限制我
只讲关于劳工阶级生活之实际问题。当时有个慈善事业协会,正在计划
一套系统演讲,专门讲经济题材,请我担任一门。我已经表示愿意接受,
但是突然,也不加解释,聘约撤回。然而在那时,我还没有自己觉察:
因为我怀疑无限制节俭之美德,所以罪无可道。
在这本早年著作中,霍布森及其合著人对于经典经济学之批评,要比霍
布森氏晚年著作中来得直截了当些。因为这个理由,又因为该书是他第一次
把他的理论表达出来,故我专从该书引录,指出这两位作家之批评与直觉多
么有道理,多么有价值。二氏在该书序言中,说明他们所攻击的结论,是些
什么性质:
4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与投资thevient,载于经济史enchistry,
1936年。
1在彼所举各书中,以夫拉顿fullartn:通货管理论ntheregulatinfcurrencies一文,最饶
兴趣。
2罗伯森irbertsn:储蓄之谬误thefallacyfsaving一书,于1892年出版,亦拥护穆莫
里及霍布森二氏之异端说。但该书之价值及意义均不大,因为完全缺乏工业生理学一书所具有的透彻
的直觉。
储蓄不仅使个人致富,也使社会致富;消费不仅使个人变穷,也使
社会变穷。这句话是等于说,爱钱是一切经济福利之源泉,不仅使节俭
者本人致富,而且可以提高工资,让失业者有业可就,恩泽普及各方。
从报纸到最新经济学巨著,从教堂讲坛到国会议院,这句话说了又说,
一再申述。现在要对这句话发生疑问,简直是象读犯神圣。然而一直到
李嘉图出版其著作时为止,有识之士以及大部分经济思想家都否认这种
学说,其最后之所以被人接受,只是因为没法驳倒工资基金说。现在工
资基金说已告崩溃,而这种学说还巍然独存,这个道理只是因为作此说
者声望太高了。经济学批评家只敢攻击这个学说之枝枝节节,不敢碰这
个学说之主要结论。现在我们想指出:第一,这些结论不能成立;第二,
储蓄习惯可能行之过度;第三,若行之过度,则社会变穷,工人失业,
工资降低,整个工商界变成阴暗惨淡,这就是所谓不景气
生产之目的,乃是为消费者谋效用与便利。从处理原料起,一直到
商品到消费者手上变成效用与便利时止,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资本
之唯一用处,既在帮助生产这些效用与便利,则所用资本之多寡,自然
随每日或每周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之改变而改变。储蓄一方面增加现有
资本总量,同时在他方面又减少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故若储蓄习惯行
之过度,则累积下来的资本数量将超过实际需要数量,于是发展为一般
的生产过剩。3
上引最后这句话,似乎是霍布森氏错误之所由起。氏认为,假使储蓄过
度,则真正累积下来的资本会超过实际所需数量。假使真是如此,倒不过只
是预测错误所产生的一点次要祸害;主要祸害乃是:若充分就业情形之下之
储蓄倾向大于实际所需资本数量,则除非预测有错误,否则充分就业就不能
实现。但是一两页以后,霍布森把问题之一半,说得非常精确透彻,不过他
还没有注意到,利率之改变以及商业信任状态之改变可能产生些什么影响,
他似乎假定这两个因素不变:
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
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
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
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
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
说,在现代
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
生产限制消费。1
最后,霍布森也注意到,他这种学说与正统学派用来维护自由贸易之种
种论据是否正确大有关系:
正统经济学家常用自由贸易之种种论据,斥责美国以及其他实行保
护主义国家为白痴,不懂生意经。现在不能再作这种斥责了,因为这种
3语见霍布森1935年7月14日对伦敦伦理学会演讲词,讲题是:一个异端派经济学家之供词。此处转载,
曾得霍布森氏允许。
1霍布森用不敬语气说:“节俭是国富之源,一国愈节俭则愈富。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如此说,许多经济
学家都在宣扬节俭,推崇备至,语气中道貌岸然:在他们阴沉的歌曲之中,只有这一调,受公众爱赏。”
工业生理学,第26页
种论据,都是建筑在“供给不能过度”这个假定上的。1
霍布森在该书所用论据,当然不能称为完备,但这是第一次明白说出:
资本之来,不是由于储蓄倾向,而是由于需求。需求则又来自现在的和未来
的消费。底下一段引文,是杂凑起来的,可以窥见霍布森氏思路之一般:
设一社会之商品消费量在未来不会增加,则在现在增加该社会之资
本必无利可图。储蓄与资本每增加一次,而且增加后不再减退,则
最近未来之消费量必须作相应的增加、2当我说未来消费时,所谓
未来,并不是指10年、20年、或刃年以后;而是指离现在很近的那个
未来。假使因为节俭和谨慎动机加强,故人们在现在多储蓄一点,
则他们必须得肯在未来多消费一些。1在生产过程之任何一点,合
乎经济原则可以利用的资本数量,以提供当前消费量所必需者为限。
2很明显,我一人之节俭,并不影响社会全体之节俭;而只决定此
全体节俭之中之某一部分到底由我行之,还是由别人行之。我们以后要
指出,社会上一部分人实行节俭,可以迫令别人入不敷出。3大部
分现代经济学家都否认消费有不足之可能,我们能够找出一种经济力量
可以引起社会犯此毛病吗假使可以找得出来,则商业机构可以提供有
效的阻遏吗以下要指出,第一,在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之
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使得节俭过度;第二,一般认为商业机构所
能提供的阻遏之道,或者完全不发生作用,或者不足以防止严重后果。
4李嘉图用来答复马尔萨斯以及蔡尔莫斯chalrs二氏之论证
者,其词甚简,但后之经济学家,似乎皆接受其说,认为充分。李嘉图
说:“用以购买产物者,总不外产物和劳役二者,货币只是交易媒介而
已;故当生产增加时,购买能力以及消费能力亦即随之作相应的增加,
故无生产过度之可能”李嘉图:经济学原理,第362页。5
霍布森与穆莫里二氏,知道利息只是使用货币之代价而已。1他们也很知
道,反对者会说:“利率或利润会下降到一种程度,足以遏制储蓄,恢
复生产与消费之间之正常关系”。2二氏于作答时,指出:“如果利润下降而
可以引诱人民少储蓄一些,则致此之道,不外二途:或者引诱人民多消费一
些,或者引诱他们少生产一些”。3至于第一途,二氏认为当利润下降时,社
会之总所得亦减少,“我们没有理由可以说:当平均所得正在下降之时,因
为节俭可以得到的报偿也在减少,所以人民会增加其消费量”;至于第二途,
二氏说,“我们决不否认,若供给过度,利润下降,则生产将受阻遏;反之,
1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iiiv页。
2同上书,第vi页。
1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ix页。
2同上书,第27页。
3同上书,第50、51页。
4同上书,第69页。
5同上书,第113页。
1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100页。
2同上书,第101页。
3同上书,第79页。
承认有这种阻遏之存在,乃是我们论据之重心所在”。4但是二氏之说未臻完
备,主要是因为二氏没有一个自己的利率理论,故霍布森尤其在他以后著
作中不免对于消费不足可以引起投资过度意指无利可图之投资这一点,
过分重视,而未能说明,若消费倾向相当薄弱,则可以引起失业,因为一个
相当薄弱的消费倾向,需要但得不到充分的新投资量以资补救。固然,有时
因为有过度乐观之误,故此种大小之新投资量,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一般
说来,因为利率定了一个标准,而利润低于利率,故此种投资量根本不会发
生。
大战以后,消费不足之说,纷至沓来,其中以道格拉斯ug-las
少校之说最出名。当然,道格拉斯少校之说之所以得势,大部分还是因为正
统学派对于他所作致命批评无法作答。但在另一方面、他的详细诊断,尤其
是所谓ab定理,有许多只是故玄其词。若道格拉斯少校之日项,只包括雇
主所提出之折旧准备金,而现在尚未作添置修葺之用者,则尚言之成理。但
即使作如此解,我们还得要顾到:其他方面之新投资,以及消费支出之增加,
可以与此种折旧准备金相抵消。道格拉斯少校比正统学派较胜一筹者,乃是
他至少没有完全遗忘当代经济体系之主要问题;但是他不能和孟迪维尔、马
尔萨斯、盖赛尔、霍布森等相提并论,他在勇敢的异端军中,大概是一
名小兵,不是少校。后面这几个人,宁愿依凭直觉,对真理作一知半
解之窥
测,而不肯信任逻辑,知过不改;夫逻辑易事也,推理固清楚矣,固前后一
致矣,无奈所根据之假设,与事实不符何
4同上书,第117页。
第二十四章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
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
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上述理论,对于第一种缺点之关系,很显
而易见,但对于第二种缺点,在很重要的两方面,也颇有关系。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所得税、超额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在去除
财富与所得之绝大差异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尤以英国为然。许多人都愿意这
种办法再推进一步,但是因为有两种顾虑,不免投鼠忌器:一部分固然是怕
故意规避之风将由此而炽,而且负担风险之动机亦将大形削弱;但是主要顾
虑,还是因为人们相信:资本之生长乃系于个人储蓄动机之强弱;大部分资
本之增加乃从富人过剩所得中储蓄而来。我所提出的论据并不影响第一种顾
虑,但对于第二种顾虑,我们应持何种态度,却大有修改余地。我们知道,
在达到充分就业这点以前,资本之生长并不系乎消费倾向之低,反之,反因
其低而遭遏制;只有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消费倾向之低,才利于资本生长。
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在现行情形之下,各公私机关用偿债基金等方式所作
储蓄已经绰有余裕,故若现在采取步骤,重新分配所得,以提高消费倾向,
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无弊。
现在还很流行着一种信念,认为遗产税可以使得一国之资本财富减少,
这正可以说明,公众对于这些问题还模糊不清,缺乏正确了解。今设国家以
遗产税税收作经常支出之用,因之减低或豁免所得税及消费税,则在此种财
政政策之下,高额遗产税固然有增加社会消费倾向之功效,但是因为当消费
倾向作永久增加时,在一般情形之下即除去充分就业情形,投资引诱也
同时增加,故普通所作推断适与真理相反。
因之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当代情形之下,财富之生长不仅不系乎富人
之节约象普通所想象的那样,反之,恐反遭此种节约之阻挠。故主张社
会上应当有财富之绝大不均者,其主要理由之一已经不成立了。我并不是说,
再没有别种理由可以在某种情形之下,为某种程度之财富不均辩护,而不受
上述理论之影响;但是我们的理论,的确去掉了以往所以不敢大胆行动之最
重要理由。我们对于遗产税之态度,尤其受到影响,因为有若干理由可以替
所得不均辩护者,却不能为遗产不均辩护。
就我本人而论,我相信的确有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理由,可以替财富与所
得之不均辩护,可是不均得象今日那样厉害,那就无法辩护了。人类有许多
有价值的活动,必须要有发财这个动机,私有财产这个环境,才能充分收效。
而且,人类有许多危险性格,也因为有发财机会之存在,而导入比较无害之
途;假使没有这条泄泄之道,这些危险性格也许会发为残暴、不顾一切唯个
人权势是图,以及他种自大狂。我们宁可让一个人做他银行存款之暴君,不
要让他做他同胞公民之暴君;固然,有人说,前者是后者之手段,但至少有
时前者也可以替代后者。不过要鼓励这些活动,要满足这些性格,赌注不必
象今日这样大。即使把赌注减少许多,只要作此游戏者都习惯于小赌,还是
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不要把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混为一谈。在一理想社
会之中,人们可以因为教育、感召、环境等关系,根本对于赌注不发生兴趣,
但若一般人或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发财欲有强烈嗜好,则让人在规则与
限制之下作此发财之戏,恐不失为聪明睿智的政治家作风。
但是从我们论证之中,还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性更大的推论,和财富
不均之前途有关,这个论证便是我们的利率论。到现在为止,一般人之
所以认为有维持相当高利率之必要者,乃是因为觉得非如此,储蓄之诱惑力
将不够充分。但是我们在上面说过了,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
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
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毫无疑义,用此标准定出来的利率,一定要比现行者低许多。当资本数
量逐渐增加时,资本之边际效率表要下降,就我们对后者臆测所及,则为或
多或少继续维持充分就业计,利率大概须以坚定步伐,续趋下游,除非
是社会全体包括国家在内之消费倾向会有极大改变。
我相信资本之需求是有严格限度的;意思是说,资本数量不难增加到一
点,使其边际效率降至极低。这并不是说,使用资本品可以几乎不出代价;
而是说,从资本品得到的收益,除了抵补折旧折陈以外,所余下的一点,只
是负担风险、行使技巧与判断等功能所必需的代价而已。总之,持久性资产
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总收益,也象寿命极短的商品一样,只足抵补劳力
成本再加上一些风险成本、一些技巧与监督之代价。
这种情况,跟某种程度的个人主义可以很不冲突,但坐收利息这个阶级
rentiers的确会慢慢自然死亡,资本家也逐渐不能再利用资本之稀少性
扩大其压迫力量。在今日情形之下,利息与地租之性质相同,并不是真正牺
牲之代价。资本所有主之
所以能取得利息,乃是因为资本稀少,正好象地主
之所以能取得地租,乃是因为土地稀少。但土地稀少还有其真正理由,而资
本稀少则毫无。在长时期中,资本稀少之必要理由并不存在。此处所谓必要
理由者,是指一种真正牺牲,若没有利息作报酬,将没有人肯负担这种牺牲。
例如,如果资本数量尚未十分丰富,而私人之消费倾向又欲将充分就业下之
全部所得皆作消费之用,丝毫不作净储蓄,则资本稀少的确有了真正理由。
但即使是这种情形,还可以由国家来举办集体储蓄,维持储蓄于一定水准,
让资本扩大到一点,不再有稀少性。
故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之有坐收利息阶级,乃是一种过渡时期现象,
其任务完毕时即将消灭。坐收利息阶级一经消灭,资本主义便将大为改观。
我的主张还有一极大好处:坐收利息阶级以及毫无用处的投资者之自然死
亡,并不是骤然的,而只是把最近在英国已经可以看到的现象慢慢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