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过山车
2004年的夏天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像是过山车一样。对于杰克成来说,也是一样。不过区别在于球迷的车子是先上去后下来,杰克成是先下去后上来。
在整个暑假期间,《新警察故事》在亚洲地区狂赚折合港币约8亿港币的票房,虽然各个国家票房分成比例不是一样的,但是平均下来也有4成的票房可以落在制作方的手里,这已经算是80%的利润率了,更何况dvd发行等后续又是大赚特赚,再加上欧洲地区和北美还未上映的因素,大赚特赚的向先生和杨守诚已经开始憧憬该片在美国的票房了。
不过8亿的票房里面,光是日本的票房就占了一半,香港地区贡献了5400万元的票房,然后大陆地区人民币折算成港币票房达到了1亿元,这让大家充分认识了大陆市场的成长性。其他国家诸如韩国、东南亚,南亚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票房加起来凑够了8亿票房,台湾的发行方在重新剪辑了之后延后上映了,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杰克成终于在短时间里面感受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6月的片子《环游地球八十天》1.1亿美元的投资结果北美只有2千多万的票房,而且因为他在电影里面大量使用香港演员的缘故,他在好莱坞的名声也因此而臭了起来。好莱坞达成了共识,认为不能把电影的控制权交给作为演员的杰克成本人。历史上因为这部片子的失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接不到好莱坞a制作的邀请,于是不得不蜗居在香港。
然而现在这个世界马上在七月份。他就凭借《新警察故事》咸鱼翻身,在除欧洲和北美的地区取得了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在他心目中这就是回应好莱坞质疑他的声音。因为哥伦比亚的掺和,《新警察故事》已经迅速定下来将在圣诞档前后在北美地区上映。杰克成怀着某种杀回好莱坞的雄心壮志。不过因为《新警察故事》中他对于自己演戏风格的改编,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好莱坞对于不能让杰克成控制影片节奏的共识。这部片子反而证明了沈正辉证实了这个共识。并且表现他他对于杰克成控制的成功。即使杰克成凭借这部片子在好莱坞也挽回了声誉,大公司对于下一部大制作是否仍然邀请杰克成出演还是充满了忧虑。
不过这部片子的成功倒是让杰克成从情绪的低潮中走了出来,让他除了《尖峰时刻2》之外,又有了一个新的吹嘘点。因为这样的成绩,让永胜和英煌的心都重新骚动起来,当初各自约8000万港币的投资算是双方咬牙一赌。现在看起来,不仅成功收回投资,还大赚特赚,等到美国和欧洲上映之后,dvd收入等等更是细水长流的东西。双方都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加扩大这份成绩。于是向先生和杨守诚再次见面,然后又和杰克成详谈,三个人谈的就是续集投资和后续拍摄的问题。
香港人想要自己先谈出来一个结果,然后再来找沈正辉谈。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谈得不好,说不定再也没有续集再拍摄的可能性了。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新警察故事》的版权是永胜和英煌共同拥有的,沈正辉本人拥有一部分收益权。比照他的出资份额,大约是20%,永胜和英煌各是40%。但是续集拍摄的版权反而在沈正辉手上。永胜和英煌想要续集拍摄的版权,如果沈正辉愿意继续用这种模式拍摄,他们也同意,具体的分配坐下来谈就是了。但是看沈正辉的履历,他似乎对于亲自拍摄续集不是太感兴趣。《飓风营救》的后续拍摄版权都卖给了哥伦比亚,于是永胜和英煌都想把后续版权买过了。不过英煌说起来更加迫切一些。因为杰克成是站在他们这边的,这部电影又像是给杰克成量身打造的。所以杨守诚和杰克成对于这个版权更加紧张一点。特别是杰克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重新鼓舞了他自大的心理,他就等着如果沈正辉不导演续集的话,自己接手续集的导演工作。
结果自然是短时间内根本谈不出来结果。双方对于电影收益的期望相差比较大,他们谈判的时候几乎是矛盾的,都希望对方推出,但是又不希望为此付出太多的代价。向先生唯一有利的理由是因为这部片子是沈正辉导演的才会有如此高的票房,因此如果沈正辉不再导演续集的话,很有可能造成续集票房的滑坡。杰克成则雄心勃勃地表示对自己的票房号召力的信心。但是《环游地球八十天》刚刚打了他的脸。这部片子在亚洲地区的票房也说明了它是无可比拟的烂片。
面对续集有可能不低于第一部的票房,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什么结果都没有谈出来,只能暂时搁置争议,唯一达成的共识是尽量争取沈正辉继续执导续集,双方出资可以继续谈,如果沈正辉不执导续集的话,向先生同意帮助英煌争取续集的拍摄权,同时保留在续集投资的权利,但是投资额度不会超过40%。这只不过是一个原则性的意见,双方虽然心中都很急,但是也都知道续集的制作至少也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还是尽量对票房感到高兴好了。
这一次票房的成绩再一次地加深了大佬们的印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的票仓是多么巨大,4亿港币的票房让人闪花了眼,在好莱坞很难打入的情况下,邻近的日本电影市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香港电影的质量下滑得太厉害了,早就不复八十年代电影黄金时期的水准了,这些年来向先生一直关注港片在日本的发行,春日买断版权的港片在日本上映并没有过有很好成绩的时候。很多片子都是依靠明星光环获得一些票房,不过就是这些票房已经远远超过了香港本埠的票房了。向先生一直在操心自己的电影帝国应该如何发展,以前看,似乎只有北上一条路,现在即使有心进军东洋。他的手上的牌似乎也不够。
香港毕竟是个小地方。培养不出来太多的顶级明星。香港电影圈的顶级明星,杰克成已经是英煌的合伙人了,杰特李跳出香港电影圈子,即使回来也是回归大陆;小马哥也肯定不会再回香港这个小水潭,只会去大陆;周星星更不要说,四个人里面他是混的最好最有前途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的作品的质量也是最有保障的。在《少林足球》之后,在春日的帮助下,他已经彻底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加上他自己早就自己当老板了。合作的可能性尚且低得可怜,更不要说当自己手上的牌了。
向先生数来数去,发现自己手上除了张芝芝之外,一张有用的牌都没有,连杨守诚都比不过。对方这些年来着力于捧年轻的男女明星,几乎垄断了新生代资源,虽然这些人没有什么演技和水平,但是作为偶像知名度高。可以刷脸。到了这个时候,似乎再回去后悔自己公司的发展战略已经太晚了。不过向先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继续努力进入大陆市场。没有人手就用资本来争取合作地位。
与此同时,沈正辉也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在自己的老爸的指点下,一个一个地拜山头。
《新警察故事》在国内的发行不是沈正辉推动做的,但是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有时候必须承情。毕竟说不准下一部片子会怎么样。沈兴国现在常年在平京打混,按照他的说法是这段时间拜访他的电影局官员有不少。打的旗号都是想和沈正辉聊聊。
于是沈正辉不得不跟着自己父亲去一一拜访这些大佬。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情,无非是这样:新的一届政府正式上台了。这一届政府主打开明这张牌,努力要在形式上表现得比上届政府更加自由一些。反映在电影领域,就是一帮94年被封的第六代导演的解禁问题。这帮年轻人开始执导的时候,正赶上国家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支持电影发展的国家力量开始衰退,于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力量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拍摄自己的电影,而不是像之前的导演那样能够在体制内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于是这一代导演所表现和记录的乃是这个国家历史转折中他们所看到的真实、丑恶、震荡的一面,在这个历史的转型期,艺术思想界和政治思想的混乱让他们的这种表达深为执政者所忌讳。而这种真实、丑恶和震荡的表现以艺术的名义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第六代导演也获得了从体制外筹钱拍片同时在国家外发行的技巧,于是被政府电影管理部门直截了当地封禁了。
2003年,政府换届,领导人做出了开明的姿态来,与此同时,wto条约的签订,电影市场的开放变成了一柄悬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过了几年的观察,中国的商业电影在外国大片面前毫无抵抗力几乎是一个事实了,于是几方面的原因综合,让上面做出了招安第六代的决定。
这和沈正辉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是这几年时间,沈正辉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呼风唤雨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即使招安了一帮地下电影导演,中国电影还是要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商业电影该如何发展?这方面沈正辉做出了一个**型的示范。在商业上他甚至击败了国师张导演,他的电影的三观奇正无比,在电影的海外发行商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最后一点。在海外取得了影响力,这就是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走了出去,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沈正辉当作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之前两会的时候,他提交出来的关于中国电影的发展的提案。经过了一两年的观察,他很多惊人的预言越发地显示出他的远见来。
于是电影局不管是做出一种姿态还是真的准备在他身上刷业绩,电影局都想要和他接触一下。从另外一方面将。在招安那帮刺头的时候,电影局的领导算是吃了苦了,有些送脸上门挨打的意味,转眼,他们就希望能够在沈正辉这里挽回一局来。
这一次和沈正辉的座谈会安排的也很巧妙。同样是平京电影学院的会议室,电影局的领导都来了,甚至通知了一批导演和电影圈的大佬们,第六代导演中的不少人被邀请来旁听和参与讨论,最著名的张、冯、陈导演也来了,还有不少业内的前辈。挤满了一个会议室。
之前沈正辉就已经将自己以前的提案写了一个稿子,将稿子提前送交给了电影局的领导,但是这些领导收到了稿子之后还是决定开这样一个会议。而且这个会议的盛况是沈正辉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在场的人也许怀着想要从沈正辉这里探讨商业电影的技巧和思路,也许想着趁这个机会对商业电影做出一番批判,为艺术电影站台等等。当沈正辉和自己的父亲到达开会的地方的时候。很为这种盛况吃了一惊。电影局说会通知一些导演,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一些”导演居然这么多。
官方主持人的发言异常简短,无非是说明了一下沈正辉的成绩,这成绩说起来简直触目惊心,他们甚至将沈正辉投资,刘欣制作的几部动画片的成绩都算到了沈正辉的身上,于是很多还对沈正辉不了解的听到了那均是以亿为单位计价的票房,有的眼睛红了。有的脸色青了。然后领导开始发言,轻描淡写地说很荣幸邀请到亚洲第一商业导演来和电影局直接对话,也顺便和大陆的同行作交流。并表示今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电影局面临着新的形势下的管理任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保驾护航云云。
沈正辉是真的没有想到现场有这么多绿汪汪的眼睛注视着自己,这里面也就几个大导演和大佬看自己的眼神正常一点,个别极端的电影导演如果目光可以杀人的话。自己早就被洞穿心肺了。于是他拿出了讲稿,这作为会议材料实际上早就发给现场的参会人员了。
于是马上就有人叫道。“沈导演,你写的东西我们都看过了。我能够直接问你一些问题吗?”
站起来的是著名的国际华人导演贾元,论电影圈内的国际声望,他完爆沈正辉,沈正辉只有在提到作品的时候才被别人所认识,他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刷的奖很大程度上被视作是威尼斯为了保持影响力对于商业电影的妥协,谁也没有把这个奖当回事,包括沈正辉本人。
主持人在看到领导额首之后有些补救地说道,“这个交流发言的时候请大家遵守秩序,举手向我示意。讨论的时候也请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度。”
贾元等主持人说完了这句话,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沈导演,我看过你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分析和预测,也知道你的拍片的经历。很多人觉得你非常了解中国电影市场,也很了解商业片,但是我觉得你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国电影人的历史和现状。”他滔滔不绝地说道,“我们这一代和你一开始就有充足的资金起步不同,我们出来工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拍片子的机会,组织不给机会,也没有钱,好不容易自己筹集到了拍摄资金之后,国内根本不给上映,送到国际市场上卖点钱,马上国内就给禁止再拍电影了,”他带着某种冷笑,“无论怎么说,电影都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你觉得以中国目前电影的产片量,该如何培养导演呢?导演又怎么活下去呢?”
坐在主桌的领导有些恼怒地拍了拍桌子,“我们谈谈现状和将来,过去的事情就不要说了,扯不清楚的。”
贾元拧着脖子说道,“不谈过去怎么谈现在?产片量难道是一夜之间就涨起来的吗?导演是一夜之间都培养出来的吗?人才配套什么的跟不上,想要提升拍片的数量怎么可能?”他一边说一边摇头,“好不容易拍了也不给上映,几年的心血全部打了水漂,导演要成长,练手的机会都没有,要说现状的话,现状不就是这样的吗?领导能够给个解决方法吗?”他扫了一圈领导,又看了看沈正辉,“沈导演你有解决的方法吗?”
沈正辉被这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噎了一下,有些发愣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