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A -A

  小,在一富裕社会中,储蓄在所得中所占之

  成数较大,因之乘数之值在前一国大于后一国,故就业量之变动在前者亦甚

  于在后者。

  但是这个结论没有把边际消费倾向之影响,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影响,划

  分清楚。设投资改变之百分比为已知,则高度的边际消费倾向,固然引起较

  大的相对影响prpritinateeffect,但设平均消费倾向亦高,则绝对

  影响仍小。今以下列数字为例说明之。

  设社会之消费倾向如下:真实所得不超过5,000,000人在现有资本设

  备上工作能够得到的产量时,则社会以其全部所得用之于消费;以后增雇第

  一个100,人时,社会消费其增产量之99;增雇第二个100,000人时,

  消费其第二批增产量之98;增雇第三个100,000人时,消费其第三批增

  产量之97;以下依此类推。则当就业量为5,000,000nx100,000人

  时,边际上乘数之值为

  100

  ,投资量则占国民所得中百分之

  250

  。

  故设就业量为5,200,000人时,乘数之值甚大,等于50,但投资在所

  得中所占成数则微乎其微,为006;故即使投资减低甚大,例如减低

  ,

  但就业量只减至5,100,000人,约减低2,设就业量为9,000,000人,

  则边际乘数之值比较甚少,只是2

  ,但投资在所得中所占之成数则相当大,

  为9,故设投资亦减低

  ,则就业量将减至6,900,000,即降低23。

  设投资量降为零,则就业量之减少,在前者为4,在后者为44。1

  上举例中,一国之所以较穷,乃因其就业量不足。设贫穷而由人工技术

  窳劣,或生产技术幼稚,或设备不良,则以上论证只要稍加修正亦可适用。

  故乘数之值在贫穷社会虽较大,但设在富裕社会中,当前投资在当前产量中

  所占之戍数,较在贫穷社会中大许多,则投资之变动对于就业量之影响,亦

  在富裕社会中大许多。1

  由上所论,则增雇一特定量劳工于政府投资,其对于总就业量之影响,

  在失业问题非常严重时,较之在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这亦显而易

  见。在上举例中,设就业量已降至5,200,000人,则增雇100,000人于政

  府投资上,可使总就业增为6,400,000人。但设就业量已为9,000,000

  人,则增雇100,000人于政府投资上,只能使总就业量增至9,200,000

  人。故即使该政府投资本身有何效用,颇成疑问,但只要我们能够假定,当

  失业问题严重时,储蓄在所得中所占之成数较小,则仅就节省失业救济支出

  这一项而论,已远超过该政府投资之费用。但当充分就业逐渐接近时,则该

  政府投资是否值得举办,就成问题。又因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边际消费倾

  向随就业量之增加而减少,故欲用增加投资这种方法,使就业量增加一特定

  量,其困难亦愈来愈大。

  只要有此材料,则不难从总所得及总投资之统计中,作成一表,列出在

  商业循环各阶段中,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但我们现有统计不够正确,或当收

  集统计时,并未充分顾到这个目的,故我们只能作很约略的估计。据我所知,

  关于这方面最好的数字,还推库兹涅茨氏之美国数字第八章第四节中已经

  提及,但也很不确定。从这些数字以及关于国民所得之估计,能够得到的

  投资乘数之值,比我预料的要低、要稳定。假使把各年单独观看,则结果有

  点不近情理,但若把各年配成一对一对,则乘数之值似乎小于3,而常徘徊

  1参阅下文第二十一章第五节。

  1参阅本章下文第五节中美国方面之估计。

  于25左右。由此,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似乎不超过60至70。这个数字,

  在经济繁荣时期固然还说得过去,但在经济衰颓时期则低得出奇,有点不近

  bsp; 情理。可能解释之一,也许是美国公司财政在不景气时期仍非常保守。换句

  话说,如果因为不修补设备,以致投资降落甚大,但设备之折损基金仍照常

  提出,则结果将阻止边际消费倾向之上升;如果没有这种情形,边际消费倾

  向之值,势必上升。我恐怕这个因素,很加深了最近美国经济衰颓之程度。

  但在另一方面,统计资料可能过于夸大投资之降落程度。据说1932年之投资

  量,较之1929减少75以上,而净“资本形成”则减少95以上,这恐怕不

  免言之过甚。如果这些估计稍为改变一下,乘数之值就会改变很大。

  设有不自愿失业存在,则劳力之边际负效用,一定小于边际产物之效用,

  也许小得很多。盖一人若失业已久,则作若干劳动,不仅没有负效用,

  也许还有正效用。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点,则由此可以推出:举债支出lan

  expenditure1虽然“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如果政治家因为

  受经典学派经济学之熏染大深,想不出更好办法,则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

  战事等天灾**,都可以增加财富。

  有件很奇怪的事情:人们依据常识,想摆脱经典学派之谬论,往往宁可

  选择全部“浪费”的举债支出,而不选择部分浪费的举债支出,盖后者既不

  全属浪费,自不免要讲生意经businessprin-ciples。例如人们比较肯

  接受用举债来办理失业救济,但设政府要举债兴办改良事业,而此改良物之

  收益小于现行利率,人们就不太肯接受了。所有办法之中,人们最肯接受者,

  莫过于在地上挖窟窿,号称采金,但开采金矿,对于世界之真正财富,毫无

  增加,且反引起劳力之负效用。

  设财政部以旧瓶装满钞票,然后以此旧瓶,选择适宜深度,埋于废弃不

  用的煤矿中,再用垃圾把煤矿塞满,然后把产钞区域之开采权租与私人,出

  租以后,即不再问闻,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再挖出来,如果能够这样

  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真实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

  要比现在大许多,当然大兴土木要比较合理些,但设有政治上或实际上困难,

  使政府不能从事于此,则以上所提对策,也聊胜于无。

  这个办法与现实世界中所谓采金完全相仿。经验告诉我们,当黄金之埋

  藏深度适于开采时,则世界之真实财富急剧增加,但当可采之金甚少时,则

  财富或停留不进,或竟下降。故金矿对于文明非常重要,非常有贡献。恰如

  从事战争,乃是政治家认为大量举债支出之唯一正当用途;故借口采金,在

  地上挖窟窿,乃是银行家认为不违健全财政原则之唯一活动。金矿与战争都

  对人类进步有贡献因为没有更好办法。有一个小枝节可以在此一提:在

  经济衰退时期中,金价用劳力和实物来衡量趋于上升,这个趋势可以帮

  助经济复兴,因为经济上值得开采的金矿,其矿床可以由是加深,其矿质可

  以由是减低。

  金之供给增加,也许可以促使利率下降。在此以外,如果我们不能用其

  1以上所谓投资量,乃用投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衡量。设就业量增加时,劳力之报酬递减,则若以劳力计

  算,投资增加一倍,用物品假使可以的话计算,将不到一倍。

  他办法,既增加就业,又增加有用财富,则开采金矿是非常切实的投资形式。

  其理有二:第一,采金有赌博性质,故从事采金者不太注意现行利率。第二,

  采金固使黄金增加,但黄金与其他物品不同,其量虽增,其边际效用却不减。

  房屋之值,定于其效用,故多建一屋,房租即将下降,故除非利率同时减低,

  否则继续投资于房屋建筑之利益,亦将逐渐减低。采金没有这种缺点;只有

  当工资单位用黄金计算提高时,采金才受了牵制,但只有当就业状况已

  大为改善时,工资单位用金来衡量才会提高。而且,设为较不持久之物

  品,则以后提出使用者成本与补充成本时,可以产生不利反应:采金也没有

  这种缺点。

  上古埃及可称双重幸运,因为埃及有两种活动建筑金字塔与搜索贵金

  属,其产物不能作人类消费之用,故不会嫌其太多。一定是由于这个原故,

  上古埃及才如此之宫。中古则造教堂,做道场。造两个金字塔,做两场道场,

  其利倍于一个金字塔,一场道场。但在伦敦约克间造两条铁路则不然。现在

  bsp; 我们变得合理了,我们把自己训练得象一个谨慎的理财家,为后世建造房屋

  时,会审慎考虑到加于后世的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已经没有简便方法,可以

  逃避失业之痛苦。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

  的结果。

  第四编投资引诱

  第十一章资本之边际效率

  设一资本资产之寿命为n年,在此n年中,该资产可以生产产物,由此

  产物之价值中减去为取得此产物所付出之开支,则得一组年金,以q1,q2,

  qn。表示之。我们可称此组年金为投资之未来收益prspectiveyields。

  当一人购买一投资品或资本财产时,实即购买取得此组未来收益之权利。

  与投资之未来收益相对立者,则为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

  suppllyprice。所谓供给价格,并不是实际在市场上购买该资产所付之

  市场价格,而是适足引诱厂家增产该资产一新单位所需之价格,故资本资产

  之供给价格,有时被称为该资产之重置成本replacentst。从一种

  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关系,可得该类资本之边际效率

  rginalefficiencyfcapi-tal。说得更精确些,我之所谓资本之边

  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

  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用同样方法,可得各类资本资产之

  边际效率,其中最大者,可视为一般资本capitalingeneral之边际效

  率。

  读者应注意,此处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就资本资产之预期收益及其

  当前供给价格来下定义的,故资本之边际效率,乃以钱投资于新产资产,所

  可预期取得之酬报率ratefretu,而与历史陈迹即在该资产寿命

  告终以后,回顾既往,原投资成本所得之酬报率无关。

  在任何一时期中,设对某类资本之投资增加,则该类资本之边际效率,

  因投资之增加而减少。其故,一部分是因为当该类资本之供给增加时,其未

  来收益下降;一部分则因为当该类资本之产量增大时,其生产设备所受之压

  力加大,故其供给价格提高。短时期内之所以能达到均衡,主要是靠第二类

  因素,但时间愈长,则第一类因素之重要性愈大。故可为每类资本建立一表,

  表中列示:若欲使其边际效率降至某特定数,则在一时期中,对该类资本之

  投资须增加若干。以此类表格总加起来,则得一总表,总表指示二者之关系:

  其一为总投资量,其二为与该总投资量相应并由其建立的一般资本之边际效

  率。我人称此总表为投资需求表investntde-nd-schedul,或资

  本之边际效率表sarginalefficiencyfcapital。

  当前之实际投资量,一定会达到一点,使得各类资本之边际效率,皆不

  超过现行利率。这个道理应当很明显。换言之,投资量一定会达到投资需求

  表上之一点,在该点上,一般资本之边际效率适等于市场利率。1

  同一事实,可以换一种说法。设qr为一资产在r时之未来收益,又设dr

  为r时之一镑,按当前利率折现后之值,则Σqrdr为投资之需求价格。投资

  量一定会达到一点,使得Σqrdr等于该投资之供给价格定义见上。设Σ

  1更一般他说来,总需求之比例的改变与投资之比例的改变所成之比例为财富增加时,减低,但也减

  低,故此分数可增可减,须视消费之增减比例小于或大子所得之增减比例。

  qrdr而小于供给价格,则当前对该资产无投资。

  故投资引诱inducenttinvest,一部分定于投资需求表,一部

  分定于利率。至于决定投资量之因素,实际上如何复杂,则须至本编终了时

  方能得窥全貌。但我要求读者立刻注意一点,即仅知一资产之未来收益以及

  该资产之边际效率,尚无从得知利率为何,或该资产之现值为何。我们必须

  从其他方面决定利率,然后以该资产之未来收益按该利率还原

  capitalising,而求得该资产之现值。

  上述“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定义,与通常用法有何关系呢资产之边际

  生产力rginalprductivity,或边际报酬yield,或边际效率

  efficiency,或边际效用utility,都是我们常用而熟悉的名词。

  但欲在经济文献中,找出很明白的一段,说明经济学家用此等名词时,

  ,通常

  究竟是什么意义,却不是易事。

  至少有三点模糊不明之处,须加辨别。第一是物质与价值之别。我们到

  底是讨论产物之物质增量呢还是讨论产物之价值增量呢前者是由于在某

  一段时间内,资本之使用量增加一物质单位physicalunit而引起的,后

  者是因为资本之使用量增加一价值单位所引起的。但前者有“什么是资本之

  物质单位”这种种困难;我相信这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而且是不必须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设十人所耕之上地面积不变,而增用若干机器,则所产麦

  子必增;但如果要把这种说法,化成算术比例,则除非引进价值观念,否则

  无法了解。然而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大都着眼于资本之物质生产力,至

  于何谓资本之物质生产力,则又往往不加说明。

  第二是绝对数与比例数之别。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是一个绝对量呢,

  还是一个比例呢通常以为资本之边际效率之维度dinsin,与利率之

  维度相同,由此推论,以及由上下文观之,似乎资本之边际效率必须是一个

  比例。然而这个比例之两项是什么,往往缺乏明白说明。

  第三是一项与多项之别。我们要明辨二者:其一是增用资本少许,在目

  前情形下,可以取得的价值增量,其二是莅该新添资本资产之整个寿命中,

  所可预期取得的一列价值增量;此即q1与整个q1,q2,qn,列数之别。

  此点分别不明,恒为混乱与误解之源。这就引起预期expectatin在经济

  理论中之地位问题。大多数讨论资本之边际效率者,似乎除了q1以外,对于

  整个列数之其他各项,全不注意;然而这种办法是不通的除非是静态理

  论,盖在静止状态下,诸q皆相等。分配论中常说:资本在目前得到的报酬,

  等于其边际生产力不论边际生产力之定义如何,这种说法,只有在静止

  状态下才对。资本之目前收益之总和,与资本之边际效率,并无直接关系;

  而在生产边际上,资本之目前收益即产物之供给价格中所含的资本报酬,

  乃等于该资本之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亦与边际效率无密切联

  系。

  上面说过,队在对于这个问题,极少有清楚说明。但我相信,我以上所

  下定义,与马歇尔用此名词之意义相当接近。马歇尔本人有时用资本之“边

  际净效率”一词,有时则称之为“资本之边际效用”。以下引文,由其经

  济学原理第6版,第519520页选出,乃该书中对此问题最有关系、

  最紧凑的几段。为表达马歇尔氏要旨,我把原书中不相连接的几句连接在一

  起。

  “今设有一工厂,可以增用价值100镑之机器,而不增加其他

  开支;增用该机器以后,该工厂每年净产量之值即除去该机器本

  身之折损以外,增加3镑。设投资者以其资本尽先投于利益优厚

  之处,设经此程序达到均衡以后,投资者尚觉值得而且仅仅值

  得雇用该机器,则我们由此事实,可以推断年利为3。但此

  种举例,不过指出价值决定因素之一部分而已。若以此类例证作为

  利息论,或作为工资论,则必犯循环推理之病设在毫无风险之

  证券上,利率为年利3,设制帽业吸收资本100万镑,此即表示制

  帽业可以善用此100万镑之资本,宁可对之付年息3厘,而不愿弃

  此资本而不用。设年息为2分,则也许仍有若干机器,制帽业不能

  不用。年息为1分时,所用之机器增多;年息为6厘时,更多;4

  厘时,更多;最后,因为年息为3厘,故更多用机器。令最后这个

  数量为x。则当机器之数量为调时,其边际效用即仅仅值得使

  用的那个机器之效用为3。”

  由上所引,可知马歇尔很明了,如果我们想沿着以上思路来决定实际利

  率,则必犯循环推理之误。1在这一段里,马歇尔似乎接受上丈观点:即设资

  本之边际效率表不变,则利率决定新投资之数量。如利率为年息3厘,当然

  没有人愿意出100镑购一机器,除非他希望在除去成本及折旧以后,他

  每年净产量之值可以增加3镑。但在以下第十四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另

  外几段中,马歇尔可没有如此谨慎,但每当论证即将发生破绽时,他即裹足

  不前。

  费雪irvingfisher教授于所著利息论1930年出版一书中,

  nbsp; 虽未用“资本之边际效率”这一个名词,但他所谓“报酬超过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