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A -A

  雇主在预测时,设想现有价格会永久维持,此种假定必与事实不符。又如果

  雇主如此设想,则现有资本品之价格,将与消费品之价格作同比例的下降。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说v是一个常数。v之价值,定于a银行界以及工

  商界之组织情形,b社会习惯,c所得在各阶级之分配办法,d持

  有现金而不用,所付之代价。但设我们所讨论者为一短时期,则上列各因素,

  大概不会有重大改变,故v可以说是几乎不变。

  三最后,我们要论到与r之关系。在第十三章中,我们看到:人

  之所以持有现款,而有这种灵活偏好者,其唯一合理解释,乃是因为人们

  对于利率之前途觉得不确定。由此,与r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换句话说,并不是有一个r之值,即有一个一定的之值与之相应;盖人们

  所注意者,倒不是r之绝对水准,而是在根据或然律计算以后,r之绝对水

  准与一般认为r之相当安全水准二者之差别程度。虽然如此设预期状态

  不变,则我们有两个理由,说明r降低时,会引起之增加。第一,设一般

  人认为r之安全水准不变,则r每降低一次,就使得市场利率比之“安全”

  利率相对减小,因此使得放弃周转灵活性之风险加大。第二,放弃周转灵活

  性所得之报酬,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赔偿金,用来抵补资本账上蒙受损失之

  风险;但利率每降低一次,则所可抵补者愈小,其减少程度乃等于旧利率之

  平方与新利率之平方之差。举一个例。设现在长期债票之利率为年息4厘,

  若未来利率之增加速度为现在利率之4,即每年增加016厘,则利息收入

  与资本帐上之损失约略相抵;故除非人们根据或然律估计结果,觉得未来利

  率之每年上涨速度,会大子现在利率之4,否则宁愿放弃周转灵活性而赚取

  利息。但设现在利率已经降至年息2厘,则利息收入所能抵补之资本损失,

  只是未来利息每年增加004厘而已。利率为年息4厘时,利息收入所能抵补

  之利率上涨风险,为每年增016厘;利率为年息2厘时,利息收入所能抵补

  之利率上涨风险,为每年增004厘;二抵补量之差,等于旧利率之平方与新

  利率之平方之差。这也许是主要阻碍,为什么利率不能降至极低,盖除非未

  来会跟过去经验大不相同,否则当长期利率已经降至2厘时,利率上涨之可

  能性大,利率下降之可能性小,而且利息收入所能抵补之利率上涨程度亦极

  小。

  由是观之,利率现象中之心理成分甚大。在以下第五编中,我们将看到,

  在均衡状态时,利率不能低于相当于充分就业之利率水准,盖设有此种现象,

  即将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于是现款数量虽继续增加,但可以完全吸收

  之。但在该水准以上,则长期市场利率不仅定于金融当局之当前政策,而且

  还须看市场上对其未来政策作何推测而定。短期利率容易控制,因为第一,

  金融当局不难使人相信,在最近未来,其政策不致有大变;第二,除非利息

  收入几等于零,否则利息收入总大于可能的资本损失。但设长期利率已经降

  到一个水准,使得一般人根据过去经验,以及对于未来金融政策之推测,觉

  得这个水准“不安全”,此时金融当局便很难控制长期利率。例如,设一国

  为国际金本位之一员,若该国利率低于其他各国之利率,则该国人民自然对

  本国利率无信任心;但若把本国利率提高,使与国际金本位体系中之最高利

  率除去风险因素以后相等,则又嫌太高,与国内充分就业不相容。

  故设一般舆论认为某种金融政策只是试验性质,很容易改变,则该金融

  政策恐不能把长期利率减低许多;盖若r减低至某种水准以下时,将无限

  制增加也。反之,设舆论认为该政策是合理的,切实的,于公众有利的,认

  为当局推行此政策有坚强信念,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则该政策颇易奏效。

  与其说利率现象中之心理成分甚大,恐怕不如说利率是一个非常因循成

  规的highlyventinal现象,倒反而更正确一些。盖今日之实际利率

  水准,大部分乃定于一般人对于未来利率水准之预测。任何利率水准,只要

  公众充分相信该利率水准会继续维持下去,就会继续维持下去。当然,在一

  个动荡

  社会中,利率可以因为种种理由,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经常水准上下变

  动:理由之一,如之增加速度大于则利率上涨,反之则利率下降。然

  而利率所围绕着上下变动的那个水准,可能经过几十年,始终太高,使得充

  分就业不能实现;这种情形,当一般人认为利率会自动调整,故有比因

  循成规更强有力的客观理由,使得实际利率水准非如此不可时,尤其容易发

  生。于是在公众或当局心目中,都联想不起,就业量之所以不能达到最适度

  水准,乃是因为利率不合适在作祟。

  我想,现在读者应当明白了:因为长期利率基于成规,相当稳定,而资

  本之边际效率则变化多端,非常不稳定,故有效需求很难维持在一个高的水

  准,足以提供充分就业。

  从乐观方面着想,我们可以引以自慰者,只有一点:正因为成规并不基

  于确切知识,故我们可以希望,假使金融当局相当坚持,欲贯彻其主张,则

  成规大概不至于老是顽强抵抗。舆论可以很快习惯于温和的利率下降,下降

  以后的新利率又构成新的成规,作为预测未来之根据;此时金融当局又可更

  进一步,把利率再压低一次。这个办法当然有个限度。放弃金本位以后,英

  国长期利率之下降,可作好例:这部工作是经过几个步骤才完成的,每当公

  众之灵活偏好函数已经习惯于新利率,故对当局政策之新动向,或情报中之

  新刺激,又可重起反应时,当局即把利率再压低一次。

  以上所说,可以用一个命题总结起来:设预期状态不变,则除了交易动

  机或谨慎动机以外,在公众心目中,还有一个潜势力要持有现款;至于在何

  种程度以内,这个潜势力实现为真正持有现款,则须看金融当局愿意创造现

  款之条件如何而定。灵活偏好函数l2所概括者,实即此种潜势力。

  由此,故设金融当局所创造之货币数量为已知,又设其他情形不变,则

  只有一个利率或说得严格一些,只有一个利率体系与此货币数量相当。

  但这不仅限于货币,把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提出来,都和利率有一

  定关系。故除非货币数量之改变与利率之改变有特殊直接关联,否则把货币

  与利率单独提出来分析,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什么重要性。我们所以认为

  二者有特殊关联者,乃是因为一般说来,银行体系与金融当局是买卖货币与

  债务票据之商人,而不是卖买资本品或消费品之商人。

  假使金融当局肯根据一定条件,卖买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务票据,则利率

  体系与货币数量之关系非常直接。利率体系只是银行体系肯卖买债务之条

  件,货币数量只是个人所愿意持有之现款数,后者在考虑一切有关系情

  况以后,觉得宁愿保持流动现款,不愿依据市场利率把现款脱手,换取债务

  票据。在货币管理技术上,今日最切实而重要的改革,恐怕是让中央银行依

  照一组规定价格卖买各种期限之金边债票gilt-edgedbnds,而不是只

  依照一个银行利率卖买短期票据。

  以今日实际情形而论,银行体系控制市场债票价格之“有效”程度,各

  银行体系颇有出入。有时银行之控制力量,在一个方向比在另一个方向有效,

  例如银行只肯依照一定价格购买债务票据,而不一定肯在买进价格上加上一

  点转手费,定出一个与买价相差无几的卖价,然后依此卖价出售债务票据。

  当然,并没有什么理由,为什么不能利用公开市场交易,使得银行所定价格

  在两个方向都有效。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限制,即一般而论,金融

  当局并不肯对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务票据都一视同仁,愿意卖买,而往往集中

  于卖买短期债务票据,让短期债务票据之价格影响长期债务票据之价格。当

  然,这种影响不会即刻生效,生效亦不完全。又和以上一样,这里也没有理

  由,为什么非如此不可。假使有以上限制,则利率与货币数量之关系便不十

  分直接。在英国,当局有意控制之范围似乎在扩大。但要把此处所述学理,

  应用之于实际,则必须顾及金融当局实际所用控制法之特征。如金融当局只

  卖买短期债务票据,则我们必须考虑,短期票据之价格现在的或未来的,

  对于期限较长之票据,其影响如何。

  故如金融当局欲为期限不同、风险不同的各种债务票据建立一特定利率

  体系,则受以

  以下种种限制:

  一有些限制是金融当局自己加上去的,即金融当局只肯卖买某种类

  型的债务票据。

  二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

  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

  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

  加控制。这个极端情形,在将来也许会有实际重要性,但到现在为止,我还

  不知道有这种实例;理由是:在过去,金融当局不愿意大胆买卖长期债务票

  据,故也没有许多机会来作一个试验。假使真有这种情形产生,则政府自己

  就可以只出极低利率向银行无限制借款。

  三因为灵活偏好函数变成了一条直线,以致利率完全失去了稳定性

  这种例子之最显著者,曾经在极度不正常状态中产生过。战后之俄国及

  中欧曾经有过通货恐慌,人民都要逃避通货,无论什么条件,人民都不愿意

  持有现金或债务票据;又因一般人预期币值会继续下跌,故即使利率继续增

  高,还是追不上资本尤其是囤货之边际效率之上涨。美国在1932年中之

  若干时期,有过一个情形相反的恐慌金融恐慌或清算恐慌。那时无论条

  件如何合理,几乎没有人愿意把现款脱手。

  四最后还有第十一章第四节所述困难,即:要把借者及最后贷者拉

  拢在一起,必须有中间人费用,而且贷者会要求在纯利率之上再加上一点,

  以抵补风险尤其是道义上的风险,故实际利率很难低干某种水准。纯利

  率降低时,中间费及保险费未必同时下降。故一典型借款者必须付出的利率,

  比纯利率下降得慢,而且在现有银行机构之下,恐怕不能低于某一最低水准。

  假使贷者对于道义风险估计甚高,则本论点尤其重要;盖如风险之生,乃由

  于贷者心中怀疑借者不诚实,则即使借者心中并不想不诚实,也没有方法使

  利率不高。短期借贷之手续多,费用重,故本论点亦重要;贷者之纯利率即

  使等于零,银行可能仍要求其雇主出息15厘或2厘。

  此处不妨把本章与货币数量说之关系先提一提,虽然这个题目应当属于

  第二十一章范围。

  在一静态社会中,或不论为什么理由,社会上没有人对于未来利率感觉

  不确定,则在均衡状态时,灵活偏好函数l2也可以称之为贮钱倾向

  常等于零。故在均衡状态时,等于零,于;动时,必引起利率

  变动,直至所得达到一个水准,使得之改变,确等于改变。故有vy,

  其中v货币所得流通速度定义已见上,y乃总所得。假使我们可以衡量

  本期产品之数量及价格,用及p表示之,则y=p,故=p,此即货币

  数量说之传统形式。2

  就现实世界而论,货币数量说之大病,乃在其未能把物价改变之起于产

  量改变者,与物价改变之起于工资单位改变者,分辨清楚。1

  所以有此疏忽,大概是因为该说既假定无贮钱倾向之存在,又假定充分

  就业常能维持之故。盖在此假定之下,则为常数,等于零;设v亦为常

  数,则工资单位与物价水准二者,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2经济复兴encrenstructin,第233页。

  1至于何者决定新均衡之性质,则必须留待第五编讨论。

  第十六章关于资本性质之几点观察

  打一个譬喻来说,个人于今日决定储蓄时,只表示他决定今日少进一餐,

  他不一定同时决定把今日所省下的钱,留待一周或一年以后作进餐购鞋之

  用,或于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消费某物。故今日之从事于制备饭菜业者,蒙受

  不景气影响,而今日之从事于制备未来消费者,却未得提掖之力。这样看来,

  个人之储蓄行为,并不是用未来消费需求来替代现在消费需求,而只是把后

  者减低。而且,一般人推测未来消费量时,大部分以现在实际消费量为根据,

  故后者减少时,大概会使前者蒙受不景气影响。故个人之储蓄行为,不仅只

  压低消费品之价格,而且可以使现在资本之边际效率降低,故既减少目前消

  费需求,又减少目前投资需求。

  设储蓄不仅只是现在不消费,而且同时预定未来消费,则影响可以迥然

  不同。盖在此种情形下,则现在投资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之预期

  收益将因之

  增加,故资源之不再从事于制备现在消费者,可以转而制备未来消费。即使

  如此,二者亦不一定相等;因为未来消费之时日,可能离目前很远,故生产

  方法也许要“迂回”

  rund-abut到一种不方便程度,使得边际效率低于当前利率,于

  是预定消费对于就业之有利影响,不能即刻产生,而须留待以后产生,故即

  刻所生影响,还是对于就业不利。但在事实上,个人决定储蓄时,并未对未

  来消费下了一张具体定单,而只是撤销了一张现在定单。又因雇用人工之唯

  一理由,乃在满足消费,故当消费倾向减低,其他情形不变时,就业量将蒙

  受不利影响,亦无足为怪。

  事情之所以麻烦,就因为个人之储蓄行为,并不蕴含用一个事先具体规

  定的未来消费来代替目前消费;而且即使如此,制备前者在现在所需的经济

  活动,在数量上也未必恰等于以此储蓄之数,作为现在消费之用时,所需的

  经济活动。储蓄只是单纯的要持有“财富”,要取得一种权力,可以在不事

  先规定之时日,消费不事先规定的一种物品。一般人有一种谬见,认为就有

  效需求而论,个人储蓄之后果与个人消费之后果完全相同。谬见之来,乃是

  因为有一个骤看起来更难辨别真伪的谬论:所谓持有财富之**增加,便是

  持有投资之**增加,后者增加投资之需求,刺激投资之生产,故当个人储

  蓄时,当前投资之增加量恰等于现在消费之减少量。

  我们很难把这个谬论,从人们心目中扫除净尽。谬论之来,起于一般人

  相信:财富持有人想要得到的乃是资本资产本身capitalassetassuch;

  实则他只想得到该资产之未来收益。未来收益完全定于预期的未来有效需求

  与未来供给情况之关系,故设储蓄行为丝毫不能使未来收益改善,则亦丝毫

  不能刺激投资。而且,就个人而论,储蓄欲达到其持有财富之目的,亦不必

  有新资本资产之产生始能完成。上面已经说过:储蓄行为是两面的,故一人

  储蓄时,必强迫别人把某种财富旧有的或新产的移转给他,当然他

  自己也因为别人储蓄而蒙受不利影响。此种强迫的财富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是与储蓄行为俱来的,而且不需要有新财富之产生;反之,可能对之非常不

  利。盖要有新财富之产生,必须新财富之未来收益,达到现行利率水准;但

  边际新投资之未来收益,须看在一特定时日,对一特定物品有无预期的需求

  而定。故有人想要增加其财富这一件事实,不能使边际新投资之未来收益增

  加。

  我们也不能说:财富持有人想要得到的,并不是一特定的未来收益,而

  是一最佳可能的未来收益,故当持有财富之**增加时,新投资品之生产者

  所认为满意的未来收益亦随之降低。这个说法忽略了一点,即除了真正的资

  本资产以外,总还可以用货币或债务票据方式来持有财富,故新投资品之生

  产者所认为满意的未来收益,不能低于现行利率所规定的标准;但我们已经

  知道,现行利率并不定于要不要持有财富,而是定于用何种形态灵活的或

  不灵活的来持有财富,以及财富在各该形态之供给量。假使读者还疑惑不

  解,则请他反躬自问:设货币数量不变,为什么当个人有新的储蓄行为时,

  在现行利率下,人们愿意用灵活形态来保持的财富数量会因之减少。

  假使我们还继续追问,则还有若干更深的疑难,须留待下章讨论。

  我们最好说,资本在其寿命中,会产生一个收益,超过其原来成本;而

  不说资本是生产的prductive。盖资产在其寿命中,所以会产生劳役

  services,且此劳役之总价值大于其原来供给价格者,唯一理由,只是

  因为资本稀少;资本之所以稀少,因为有货币利率ratefinterestn

  ney与之竞争。设资本之稀少性减少,则收益超过原成本之数渐减。但资

  本之生产力,至少就物质意义而论,未必减低。

  故我同情经典学派以前的学说:其说以为一切皆由劳力产生,帮助劳力

  者,乃a古之所谓工艺art,今之所谓技术technique;b天

  然资源,若天然资源丰富,则使用无代价,若稀少则付地租;以及c过去

  劳力之具形于资产者,其价格亦视其稀少性或丰富性而定。我们最好把劳力

  当然包括雇主

  主及其助手之于人劳役在内看作是唯一的生产原素,在一特

  定的生产技术、天然资源、资本设备以及有效需求等环境之下工作。这可以

  部分解

  ...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